|
|
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一审被判12年
作者:阿静 发布时间:2003-12-10 16:46:10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0日对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王雪冰有期徒刑12年。
必须承认的是,王雪冰的落马几乎没有任何前兆。 就在距离出事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王雪冰还参加了一个银行行长级会议。尽管细心的人发现这位一直仪表堂堂的银行家“看上去瘦了好多”,人们的第一反应还是劝他注意休息。 但是,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指认没有留下任何余地,给王雪冰的政治生命和金融生命宣判了死刑。“一个欺骗性的信用证问题,一桩欺骗性贷款,未经授权的授信及刻意隐瞒和其他可疑行为”,所有的这些都与王雪冰有关。 明星陨落 对于42岁就当上中国银行行长的王雪冰而言,用中国金融界一颗硕亮的明星来形容并不过分。这位今天身处囹圄的财富人物曾经特别乐于炫耀自己的年龄,显然是在试图以此透露自己未来的政治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在王雪冰还有38天就要迎来自己50岁生日的时候,他不得不在接受生日祝福之前首先接受审查。 人们很难想象,无比留意自己风度的王雪冰进了监狱以后,还能不能忍受“没有法国餐馆和波尔多葡萄酒的生活”。 事实上,人们对王雪冰的崇拜开始破碎,最晚出现在他就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2000年2月。三联生活周刊报道说,正是从那一时刻开始,王雪冰遭到了“从业以来领导权威第一次被严重质疑”的境地。 引以为证的是,有人证实建行员工曾经有过这样隐晦的说法——“我们要退货,把货退给中国银行”。这里所说的“货”,当然是指王雪冰。 不过,在建行员工指责王雪冰“能力不强”的时候,这位1997年9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财富明星已经案底重重。 2002年11月5日,中国的官方媒体广泛刊载了中纪委、监察部对王雪冰的审查结论。 依照这一结论,王雪冰不仅贪污、受贿、收受贵重礼品折合人民币数百万元,而且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在担任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和中国银行行长期间,王雪冰还违反金融监管规定,工作严重失职,造成严重后果。 如同人们预料的一样,王雪冰的中央候补委员职务被撤销,同时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事到如今,再去详细罗列王雪冰的累累劣行显然有些多余。但是,中行纽约分行事件不能不说,因为王雪冰的成名和沉沦都在曼哈顿那片充满欲望的土地上。 尽管纽约中行打赢了周强骗贷事件的官司,人们却并不奢望1.05亿美元的赔偿能够真正兑现。毕竟,在被告周强已经宣布破产的情况下,起诉获胜的意义远远超过赔款的本身。 周强与纽约中行的交往,等同于一场从开始就蓄意进行的骗贷游戏。周强在证词中承认,他和纽约中行的高级管理层有着“私人的、直接的联系”,其中包括担任过分行总经理的王雪冰。周强的辩护律师也称,他的委托人经常送银行高层人员出去游玩甚至带他们去买东西。 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罗伯这样形容纽约分行事件的严重程度——中国银行给一家暴发户性质的金属交易公司100万美元的贷款,最终这一数目增至1800万美元,不得不作为一笔坏账勾销。 当时踌躇满志的王雪冰肯定不会想到,纸醉金迷的纽约竟然成了自己政治前途的墓地。 自我放纵 在中国的银行界里,王雪冰曾经有着天使一般迷人的形象。 尽管王雪冰的履历表显示出他不过是一个工农兵大学生,却毫不影响业内人士一度对他能力的良好评价。 今天难以确认的一种说法是,北京阜成门的中国银行大楼能够盖起来,全靠王雪冰成功地做了一笔黄金交易。 但是,不管怎样,王雪冰确实曾是一个很优秀的交易员。有人举例说,“他炒澳元,能在货币市场上把澳元砸了下去,从而在出口大宗货物方面赚了很多钱。”《远东经济评论》更是声称,“王雪冰在中国银行做了7年行长,把中国银行变成最赚钱的国有银行。” 1998年2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报告文学《出航没有避风港》,用“36岁的王雪冰沉浸在冒险所带来的亢奋中”做为开头。 随后,王雪冰等来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升迁,被提升为中行纽约分行总经理,开始经营自己的“独立王国”。 王雪冰的权力空前膨胀,“除了卖掉分行外,基本什么都可以做”。这位年轻的行长首先废止了出门的层层报批制度,随后又违规给每位下属买了两套西装。 正是在纽约分行的时候,王雪冰在联合国大厦旁边单独买了一栋小洋楼。显然,他所追求的不受“控制”的空间,终于通过自己显赫的业绩“创造”了出来。 事实上,这一空间在让王雪冰成为大银行家角色的同时,也埋下了最终结局的咒语。 王雪冰当时的部下这样形容自己的上司——他用50%的时间跑上层,希望靠分析国际金融形势当上级的参谋;用30%时间跑海外,维系他的大银行家之梦;用10%的时间管中国银行总行,10%的时间管下面的分行……毫无疑问,王雪冰的沉没也显现出中国银行界的制度沉疴。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银行业长期实行分权管理,固然与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有关,更因为有利益驱动与路径依赖的“国情”作祟。 管理着巨额资金的银行内部应当有强大的稽核系统,似乎是不用论证的道理,但是,稽核在中国银行业恰恰是发展缓慢的薄弱环节。 也许,这就是王雪冰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的“特殊财富”。 光环褪尽 以杨斌和王雪冰为代表,2002年跌下神坛的财富名人列队远去,让人扼腕长叹的同时,不得不反思他们铤而走险的真实意图。 行在法律的边缘,这些财富名人似乎并未清晰地感觉出任何危险的兆头。或者为了享受与金钱,或者为了政绩与脸面,他们自以为是地迷路狂奔,直至在法律的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判刑、出逃、监视居注正在审查……也许,正如中国新闻周刊所说的那样,耐人寻味的并不是财富名人垮掉的细节,而是他们走上不归之路的背后原因。 来源:
新华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