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案件> 刑事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抚顺破获该市最大宗制贩假证案
作者:张国斌   发布时间:2004-04-20 14:20:30


    辽宁省抚顺市公安局行动技术侦查支队电信保卫侦查大队通过近一个月的缜密侦查,成功打掉了一个特大制贩假证件的犯罪团伙,一举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收缴各类假证两万余份,假公章、假钢印、假名章近3000余枚及全套制作假证所用的电脑、打印机等设备,这是迄今为止抚顺警方侦破的最大一起制贩假证案。

    湖南女子进入侦查视线

    2004年初,抚顺市公安局根据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需要,决定在市公安局行动技术侦查支队组建电信保卫侦查大队,担负电信企业内保工作、负责全市大型手机交易市场的管理及侦办具有电信业务特点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

  该大队成立不久,他们接到群众举报,有一伙人在抚顺市内大肆进行假证件的贩卖,气焰十分嚣张,而且已由以前的“地下”隐蔽交易变为了半公开化的现金现货交易,办证的联系电话喷在了市内大街小巷的墙壁、广告牌上。行动技术侦查支队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责成电信保卫侦查大队对此案进行全面侦查。

  尽管假证贩子行为嚣张,可是他们毕竟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的,要想获取有利于案件侦破的线索十分困难。为成功侦破大队组建以来的第一起案件,大队侦查员各施所能,在支队的统一调配下开展了缜密细致的侦查工作。

  根据一段时间的严密侦查,警方掌握到,这伙贩卖假证的人员经常出没于市内站前地区,而且与购买假证件人员见面进行现金交易。经过进一步的工作,警方发现这些人白天经常在南站地区游走,而晚间则出没于望花田屯地区,根据这一情况,支队制定了新的侦查方案,重点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严密侦查布控。不久,一名叫廖艳的湖南籍女子进入了侦查员的视线。

    跟踪布控抓获四名制假者

    警方将侦查重点放在了廖艳的身上,以期取得侦破案件新的线索。通过对其严密跟踪布控,警方发现廖艳经常在南站地区与购买假证的人员见面,商讨价钱,看来她只是贩卖假证的一个小“喽罗”,幕后一定会有更大的一张网操纵着。为不打草惊蛇,警方对其进行了极为严密的布控。

  廖艳在南站拿到“活儿”后,便返回望花田屯地区。为此,侦查员重点对田屯地区进行布控,掌握到廖艳居住在田屯化西社区的一个出租屋内,而且不止她一个人。
  在秘密蹲守中,侦查员又发现廖艳不仅出入自己的出租房,而且还经常到另一出租房,民警由此断定在另一间出租房内居住的必定是廖艳的同伙。随即,一名叫廖赛云的女子也纳入了警方视线。

  4月12日凌晨,电信保卫侦查大队在支队长蔡振岩、政委陈卫国的指挥下,出动10余名警力,在田屯化西社区廖艳的出租房楼下进行埋伏。8时许,廖赛云与另一名女子各领着孩子出现在其出租房楼下。抓捕时机已到,大队长李孜命令潜伏多时的侦查员行动,将廖赛云及另一女子抓获,与此同时,另一路民警在出租屋内,将廖艳及其男友彭展成抓获。

  侦查员对4人进行审讯,4名犯罪嫌疑人交代了贩卖假证的犯罪事实。然而,警方在其出租屋内并未发现任何假证件的踪迹,通过对周边群众的走访也未发现其它情况,于是民警将4人带回支队,分别展开审讯。

  经初步审讯,廖赛云等人供认了贩卖假证的事实,然而当民警讯问其证件来源时,他们都闭口不答。4月14日11时许,廖艳终于供认了他们在出租屋附近还租了间民宅,是他们制作假证件的工作间。

    假证应有尽有形成一条龙

    民警随即赶到田屯化西社区的一间在6层楼上的出租屋,打开房门,一股潮湿发霉的气味扑鼻而来,而眼前的情景更令人吃惊。在这间不足40平米的房间内,堆放着各类证件,各种学历证书、专业资格证书应有尽有,军人证、警官证、身份证一应俱全,以至房产证、产权证、土地使用证也在其中。民警在搜查中还发现了伪造的各类存单和银行票据,成批的证件分放在十几个不同大小的箱子内,全国各高校的公章、校长的名章都分门别类地存放在不同的口袋中。此外,民警还搜查出不少已经制作完成的各类证件和一些制作证件所需的照片,经初步清点,各类假证件总计为2万余份,假公章、假钢印近3000余枚,民警将这些证件运走时竟装了满满一汽车。

  据电信保卫侦查大队大队长李孜介绍,这个团伙成员全部是湖南人,以廖赛云为首,其成员李迪华、廖艳、彭展成与其为亲属关系,在制贩假证件中则为雇佣关系,李迪华、廖艳等人通过喷涂在大街小巷墙壁上的电话号码与购买假证的人取得联系,约定见面地点进行“收活”,然后由彭展成、廖赛云负责在其制假窝点内制作成成品,再由李迪华、廖艳与购买人交易。如购买人认同其假证件的质量,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由于这种“先看货、后付款”的方式很吸引人,所以这一团伙的生意十分红火。据犯罪嫌疑人廖艳交代,每个证件根据不同情况收费在100~300元左右,她每收一个“活儿”,便从中获利30元,自2004年2月来抚顺后,她共获得酬金近6000元。

  犯罪嫌疑人廖赛云是该团伙的头目,据其交代,她于2003年7月来抚顺制贩假证件,已经形成了以抚顺为中心,辐射辽宁省内外多个地市,提供假证制作贩卖的专业机构。该团伙已经从打广告、送证件到收账、制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而且具有分工明确、组织严密、造假手段智能化等显著特点,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假证件的原始件是从湖南省邵阳、邵东等地成批大量购入的,在抚顺进行填写、盖章等进一步加工。由于有潜在的社会需求,利益巨大,与他们联系制作假证的人络绎不绝,学生、干部、工人甚至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形形色色、方方面面什么人都有,难怪她与李迪华舍家弃业抱着孩子来抚顺从事此项“工作”。

    案后余音值得人们警醒

    此案的侦破显示,证件制假犯罪已经到了相当猖獗的地步。笔者在现场看到,此案中的制假工作间内办公设备相当齐全,有先进的电脑、打印机、塑封机等设备,公章模具、证件底版数量近千件,公章一应俱全,有刻有国徽的人民政府章,也有咨询机构、考证机关的公章,最多的是教育系统的校印章。制假团伙一名成员说,他们能仿造任何政府、任何机构的章。这个制假集团造假的证件包罗万象、林林总总,这些已变成“毛坯”的证件,只要打上姓名、身份,再贴上照片,就成了堂而皇之的“真实品”。

  据警方介绍,这一制假贩假团伙的“产品结构”紧密地以市场为指针,近年来假证件的市场越来越大,有人因为“包二奶”购买假结婚证;有人应聘门槛高的好职位,购买假文凭、假职称证书、技术资格证书等;有人为绕开政府的管理,就购买假特种行业许可证;有人驾驶证被扣,有人机动车已经报废,都在假驾驶证、假行驶证上动脑筋;购买假身份证的就更具可疑而危险的动机,这一切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成为社会隐患。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一些政府领导干部在文凭、档案上做假,同样成为假证件的重要买方市场。

  据了解,国家法律对购买假证件的人并没有明确的处罚依据。有关人士认为,证件购假与普通消费品购假不同,普通消费品购假,购买人是受害者,而证件购假者很有可能就是施害人,对这个“买方市场”,如何运用法律进行打击,值得各有关方面进行研究。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