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我不是文学青年
作者:王国强   发布时间:2012-05-09 10:40:17


    文学青年曾是崇尚文化、追求理想、美好心灵的代名词,而现在文学青年竟然成了无可奈何的贬义词,固然有部分爱好文学的人给人以清高迂腐、孤芳自赏的印象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价值趋向多元化,人们爱“财”不爱“才”,过去的“才子佳人”变成了现在的“财子佳人”。

    80年代,中国的文学和青年读者一样处于兴奋状态,这是阅读、创作的黄金时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一波又一波;朦胧诗歌、先锋文学,一个又一个。随着西方大量经典文学名著和美学名著的引进出版,尼采、叔本华、萨特、弗洛伊德等人哲学与文艺思想受到青年读者的广泛欢迎。在这个时代中,文学青年在持续不断地享受着阅读、欣赏的快感。不过那时候我还在一所山沟沟小学读书,压根谈不上文学。

    上初中后,我们集体“被流行”写日记,然后被批改。日记这东西也能拿来批改?批改日记只会使这群春心萌动的少年隐藏自己的自然属性,然后添加虚拟人工属性。在日记的批改制度下,我的日记内容每况愈下,不是放学回家到小溪里抓螃蟹就是帮老大爷推板车。后来,居然还被语文老师点名表扬,说内容真实、描写生动。那个年纪,老师难得的表扬无法不让我兴奋。

    《平凡的世界》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也慢慢接触中外文学名著,也知道《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情人》里的杜拉斯、《审判》里的卡夫卡。郁秀在成长中有话要说,创作《花季•雨季》,热卖一时,可惜她未成为另一个席绢。后来,《萌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就了韩寒和郭敬明,两人至今都拥有众多狂热的粉丝。那时候我也曾梦想通过新概念进入大学殿堂,可惜自认为的得意之作却一次次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某某文学刊物又举办征文大赛了,这样的征文总是冠以名人作家评委和诱人的奖励,每每看完此类征文,不免血脉贲张,跃跃欲试。每次投稿后,回信倒是挺快的,都是“恭喜你,你做某某作品已获得大赛优秀奖,请汇制作费500元用于出版大赛获奖作品”。庆幸那时候生活费有限,不然真的要哭倒长城了。

    大学开学时,各类社团一溜溜的摆摊招兵买马。新生初来乍到,深不知暗事,积极报名参加,当然还得交点RMB入帮。入帮后就没什么事了,也没什么活动,反正是没太大动静。其实动静是有的,不过只局限于几个活跃分子,后来几乎就是他们的个人行为了,有时一期刊物全是一两个人的稿子,只好同时用几个笔名,做出“人丁兴旺”“百花齐放”的样子来。不用多说,我肯定不是那几个积极分子了。某君和我一同参加文学社,也不见他参加集体活动,但凡和小师妹聊天时都标榜自己是文学社的骨干分子。而且一脸惆怅的问小师妹:“喜欢文学么”,似乎充满了对祖国前途的忧虑,还有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怀。然后特别深沉地谈起那些文学,谈那些文学大师的追求。这时候小师妹已被他的滔滔不绝迷惑,满眼都是虔诚的钦佩。文学竟然成了他泡妞的必杀技。

    参加工作后,写的更多的是宣传报道和工作调研,忙碌的工作之余是在没太多的心思去谈及文学。只等夜深人静时翻开《人民文学》,将那些朴实的文字摊开在温暖的台灯下,泡一杯清茶香气氤氲,伴着淡淡的墨香,品味深远的意境,抚慰孤独又饥渴的灵魂。

    这年头,没有多少人想靠写作来得什么诺贝尔奖,写作无非是赚钱或出名。其实没有人怀疑文学青年的信仰,也没有人怀疑文学的神圣与美丽。只是窗外疏忽万变,让人能有多少谈风论月的闲情逸致。最缺少的还是一种对文学的信仰,他们的无痛呻吟还不同于学生时期的“爱上层楼”的少年强说愁,后者还包含着一种可爱的纯情和真诚,虽然装腔作势,却是少年情怀,而前者乃是一种矫情,一种造作,他们的虚空感和潇洒都是没有根基的。鲁迅先生受人顶戴,因为他的文章能牵引人们混沌迷茫的思想,催人积极向上,去寻找人类的光明。

    在文学的世界里,文学青年总是左右逢源,四处桃花,过着资本主义后期纸醉金迷的生活。而现实中的文学青年往往形单影只,信马由缰,过着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家徒四壁的生活。在爱情的世界里,文学青年是广大民众避而远之,人人喊打的阶层。麻嗖嗖的文字可以感动你一时,却不能感动你一世。在现如今全民皆博客的时代,写文字已经不能算是一种职业,而仅仅是一种爱好,就同钓鱼一样,别无二致。

    在“文学梦”路上跌跌撞撞,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但哪怕对待曾受到的伤害,也要用诗歌去赞美,这就是我理解中的文学青年,所以说我不是文学青年,至少不是一名纯粹的文学青年。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孟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