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律实务> 民商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近五年容留他人吸毒犯罪案件情况及对策建议
作者:覃波   发布时间:2012-06-26 09:16:16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受理容留他人吸毒犯罪案件突增,涉案人员与案件特点均出现较大变化,故对2008年以来审结的容留他人吸毒案件进行调研分析,并从司法实践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五年来容留他人吸毒犯罪案件变化情况

    (一)受理案件数突增,成为仅次于贩卖毒品的第二大类毒品犯罪案件

    较之五年前,近五年容留他人吸毒犯罪案件的数量和比率增长明显。年均从最初二三十件,增加到近几年的五十余件,数量增长近半,且在毒品犯罪案件中的比重远远超过非法持有毒品犯罪,成为仅次于贩卖毒品的第二大类毒品犯罪案件。

    (二)涉案人数增多,且容留多人次吸毒案件频现

    近年来,容留吸毒犯罪案件中容留多人、多次的情况较多,有五十九件。同时还受理了几起五、六人次以上聚众型容留吸毒案件,甚至伴随有聚众吸毒后集体淫乱的“群交群吸”等严重情况。犯案人只提供场所而不吸毒的案件只占30%。

    (三)女性涉案比重较之贩卖毒品案件高,为男友提供吸毒的情况较为常见

    五年来,毒品案件中涉及女性犯罪的案件数高达894件,其中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犯罪的有55件。容留吸毒中的女性犯罪比例平均在24%左右。其中,与男友共同承租一出租房,同居过程中与男友一同吸食毒品,或容留男友吸毒、容留男友的朋友吸毒的情况较为多见,约占35%。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案件的被告人自己并不吸毒,但法律意识淡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

    (四)公司职员涉案比重较大,且娱乐场所的管理人员容留客人吸毒的情况不容忽视

    公司经理、职员或个体老板涉及容留他人吸毒的情况近年频繁出现,且有上升趋势。此类人员平时工作压力较大,且交际应酬活动较多,社会交往人群较为复杂,往往在不经意间沾上毒品后,受交际环境及工作压力双重影响,常常会选择毒品作为消遣、娱乐途径,甚至作为请客的方式,在自己吸食毒品同时容留客户、同事、朋友一同吸食毒品。此外,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吸毒、涉毒的比例增长较快。这些涉案人员中,以娱乐场所经理和陪侍小姐居多,而经理大多涉及容留他人吸毒犯罪,陪侍小姐则涉及贩卖毒品、引诱、教唆、容留他人吸毒等多种罪名。

    (五)容留吸毒案件中,吸食冰毒、氯胺酮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增速明显,且多种毒品同案逐渐增多

    五年来,毒品犯罪的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涉案毒品的种类日益多样化,而且毒品的种类分布也在明显变化。从2008年开始,冰毒一跃超过海洛因成为当前第一大毒品种类后,氯胺酮、摇头丸、美沙酮等精神致幻性新型毒品也明显增多。另外,从2008年开始,同一案件中,当场查获多种毒品的情况不少见,其中,以冰毒和氯胺酮混合出现的情况最多。

    (六)“90后”聚会吸毒案件和汽车内吸毒案件不容忽视

    青少年之间以过生日、聚会寻求刺激、新奇、挑战为名,将多人聚集在某个场所内喝酒、唱歌、吸毒的情况在近几年案件中出现,且不少均为在校生或刚毕业参加工作的“90后”。这些人员吸食的多为摇头丸、K粉、麻古等具有新型花样的毒品,选择的场所多为部分人员的合租场所或KTV包间内。另外,在机动车内吸毒占有比例逐渐提高,很多吸毒人员选择在车内吸毒,且一般将车开至偏僻处进行毒品交易后当场吸食毒品。

    二、毒品犯罪案件变化的原因及趋势探析

    近五年容留他人吸毒案件发生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毒品需求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是毒品案件变化的主要动因

    毒品需求量直接表现为消费人群总体数量在增加,毒品消费群体基数增大。即,北京吸毒人员的人数总体增多,而且吸毒人员的复吸率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大部分毒品贩案人员本身也是吸毒者,“以贩养吸”者已超半数,有过吸毒前科、戒毒经历的约占40%。

    毒品消费结构改变集中表现在消费人群结构和毒品种类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毒品消费人群范围越来越广,层次多样,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私企老板、公司职员和青少年吸毒的比例明显增加。这些人员的涉毒几率相对于其他人群较高,对毒品的需求也潜在提高;而且大多喜欢追潮跟风,对外形新颖、品种多样且带有一定神秘感和前卫感的新型毒品情有独钟,这种消费取向和结构的变化也使得近年吸食毒品的行为和活动突增。

    (二)不良的娱乐消费文化和环境,是滋长毒品犯罪变化的温床

    毒品常常与躁动、空虚、堕落等生活方式、观念紧密相连。娱乐场所内的低糜享乐氛围契合了许多吸毒者空虚放纵的心理,也给吸毒者和贩毒者提供了隐蔽的交易、吸食毒品环境。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良的娱乐场所和消费文化直接毒害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部分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场所或从业人员的“90后”青少年,因为无知、新奇和冲动,常常将能进入迪厅、酒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消费视为一种时尚、潮流,甚至是荣耀,最容易被其中的毒品文化传染和侵蚀。

    (三)社会交往关系中道德规范淡化,毒品传染蔓延的几率和范围增大

    近年来,法院审理的多被告人案件中,不少被告人的交往中均反映出道德规范的淡漠,主要表现有:1、廉耻心缺失。一般表现在同为吸毒被处罚或戒毒的“毒友”之间,其中有贩毒经验的戒毒者以涉毒作为炫耀资本。通过向初吸者介绍经验、提供毒源线索等方式,将后来者拉拢入伙,先其吸毒提供场所和便利,事后将其发展为下家;2、交往诚信缺失。一般在娱乐场所工作的人员基于同事、老乡等表面关系骗取他人信任后,编造各种理由借机引诱、欺骗他人吸毒,待对方吸毒上瘾之后,向对方出售毒品,或一并“以贩养吸”;3、缺乏相互关爱。这表现在夫妻和男女朋友之间,涉毒一方为了吸毒或贩毒便利,不能另一方安危,将另一方拽入吸毒或犯罪深渊。

    (四)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是容留他人吸毒案件居高不下的现实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许多有正当职业的人员很难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从而长期处在高度紧张或重压力之下,心理负担过重,容易产生焦躁、抑郁、烦闷等不良情绪,或是产生亢奋、空虚等心态,因为缺乏正当的宣泄或缓解渠道,极易受消极享乐的毒品文化侵袭,借助毒品消遣或逃避现实。近年来不断出现一些企业高管、公司白领、私企老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高收入人群或正当职业人员涉毒案件,不少都是承受不了工作挫折或生活压力,偶然接触毒品后,毒品就成了他们排解压力的心理依赖品。

    (五)禁毒宣传和教育仍有盲区,部分人群远离毒品的意识仍不够强

    许多吸毒者亲友不了解该类犯罪的性质和法律后果,直到被提起公诉还不明白自己为何犯罪;此外,宣传和教育的对象也不够深入,忽视对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的禁毒教育。该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许多刚工作的人员,多是外地来京务工的农村辍学或肄业青年,学历低、见识少,对毒品以及毒品犯罪缺乏基础性认识,为了生存或工作,容易盲从或被人怂恿涉毒,甚至还有些罪犯为迎合客户,对客户吸毒非但视而不见,反而为其提供场所和服务便利。

    (六)对流动人口及房屋租赁管理不规范,给毒品犯罪滋长留下活动空间

    多年来侦破的外地人员贩毒案中,许多涉毒毒品都是从该些人员的暂住地起获,而许多容留他人吸毒案件,也是在租住的暂住地作案。出租房成为他们藏匿、转移和吸食毒品的核心场所。而这些出租房不少都在一些外来人员聚集区域,有的带有明显的“乡籍聚居”特征,而且多为平房、地下室,或是城乡结合部的小区楼房。这些区域人员密集,房租便宜,而且人员流动快,管理松散,便于进行吸毒活动。

    三、毒品犯罪新变化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结合容留他人吸毒案件的特点和规律,针对其中的变化原因,面对当前依然严峻的毒品犯罪形势,我们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一)继续贯彻高压严打方针,强化重点区域和场所的查控工作,增强毒品案件侦办的专业性、机动性和技术性

    多年来,北京市各级政法机关对毒品犯罪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不断推进禁毒战争,集中开展一系列专项打击和综合治理工作。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思路仍须坚持。同时,还要加强薄弱环节的监控力度,巩固和扩大战果,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和网上侦查等科技手段,积累案件经营、暗查新经验,打击新型毒品网络、窝点及幕后头目,对吸食和贩运新型毒品人员给予严厉打击和高限处罚。

    (二)继续强化综合治理的监管思路,巩固和进一步扩大“两个无毒”战果,提升对毒品变化局势的预警和掌控能力

    为实现“社区无毒、公众视野无毒”目标,首先应强化毒情预警系统建设,评估重点区域、人群、场所毒情状态,并定期制作毒情预警报告,分析和掌握毒品犯罪整体形势;其次应巩固娱乐场所无毒防治工作,对各类娱乐场所开展不定期的“明察暗访”或“突击抽查”活动,给企图涉毒的场所和人员以常态威慑力;最后应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房屋租赁活动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出租房屋、租客信息社区登记、备案机制,强化房主审查注意义务与责任。

    (三)推进禁毒教育、宣传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澄清部门民众对毒品犯罪危害及后果的模糊认识

    首先,通过与传统毒品进行直观、量化比较,加强对新型毒品名称、种类、特征及危害的介绍,特别是针对公司职员、娱乐场所从业人员、青少年等容易对新型毒品产生好奇的群体对象;其次,通过案例宣讲、网络直播或庭审直播等直观方式,对民众较少听闻或不太熟悉的犯罪类型的社会危害及法律后果进行介绍,弥补民众对毒品犯罪的认识缺陷;最后,充分发挥司法审判对毒品犯罪分子的警戒和威慑功能,通过集中宣判、以案释法等形式,彰显国家打击毒品犯罪的力度与成果。

    (四)加强思想道德和人文情感教育,净化社会风气,优化道德环境,促进人际交往的良性互动

    从思想和文化上抵制和排斥毒品,提高民众道德水准,使毒品文化丧失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才是抵御毒品侵害的最根本、长效策略。首先,应重点应增进民众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其次,加强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提高青少年内在品性修养,增强其抵制不良文化的自控力;最后,要切实解决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缓解社会压力和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王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