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柏树山下的情怀
——记德令哈市人民法院“巡回法庭” 作者:拉毛扎西 发布时间:2012-07-24 13:34:46
柏树山巍峨壮丽、风景秀美如画,柔柔的绿茵铺满山涧,满山的柏树傲然挺立着,楚楚动人、婀娜多姿,这就是山的神韵。
在柏树山脚下,有这样一个法院,她坚持司法为民,落实各种便民措施,积极做好司法审判和司法服务工作,被当地人民称为人民的好法院。在这里,有一群默默无名的城市守护者,即我们的法官,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怀揣共同的梦想相聚一起,他们就像山上的柏树一样,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稳如磐石,扎根高原,奉献自己力量。他们用自己的热血铸就着公平之剑,维护社会的稳定,用激情谱写着,法官之歌。 在这片热土上,到处留着他们的足迹,城市的每个角落、乡村的田间地头、草原深处的那户人家,留有他们的身影。热情的脸庞,辛苦的汗水;他们用自己博大的胸襟,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用自己的智慧主持着公平之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对这种生活习以为常,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共和国的法官。 有一天下午,院长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一个焦急的声音远远的传来,院长聚精汇神的听着,原来是一位草原上的牧民,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来不了,打个电话让法院干警到他家草场上来一趟,说是两家人还在相互对峙中。听到这个重要情况,院长当即决定,亲自带队解决纠纷,驱车一小时后,到达现场,两家人的情绪还处于激动中。院长自我介绍后,从情理、法理出发开始协调,首先院长用“背靠背”的调解方法给双方做工作,随着沟通交流的深入,双方的情绪慢慢缓和下来,院长又用“直面面对”的调解方法当场做工作。在经过三个多小时真诚沟通,耐心说服后,双方终于握手言和,一场纠纷化解于眼前。院长婉谢了老牧民留下吃饭的邀请,马上驱车往回走,这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星空下疲惫不堪的干警们,一上车就睡着了。看着沉睡中的干警,院长心里为有这么好的干警而欣慰,也为干警们浑然忘我的工作精神而感动。 每年,院里根据实际情况,都会去田间地头、草原深处,巡回立案、巡回审判,充分发挥能动司法的优越性,践行“忠诚、为民、廉洁、公正”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那些经济困难,行动不便的提供便利,降低法院门槛,做到每位公民都能进得了法院,从实际情况出发将“法律服务面对面”“巡回审判村村通”落到实处。 7月3日,有一件草场纠纷案件要到草原开巡回法庭,一大早干警们集中在法院大楼前面,统一出发,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赶到了那片熟悉的草场,一条横幅,三张桌子,三把椅子,审判员、书记员以及双方当事人就坐后,庭审开始。 庭审中,首先由原告李某某开始声泪俱下的陈述自己的诉求和事实理由,接着被告东某某激动地答辩,然后审判长开始法庭调查,辩论阶段双方情绪异常激动,尤其是原告情绪一度处于失控中,旁听席上不断传来议论声。审判长宣布休庭,快步走到原告身旁亲切地安慰,经过几分钟的调整,原告的情绪缓和,审判长宣布开庭,后面的庭审还算平稳。在经过长达2小时的庭审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开始评议。因为在座的都是牧民,此类案件在草原经常发生,如果不慎重判决,引起的纠纷将不断,尤其是邻里关系将更加复杂。半小时后,审判长当场宣布判决结果,双方迟疑了一会,但表示都服判。旁听席上的牧民马上大声议论起来,有些人笑着,有些人不安地看着法官,有些人已冲到法官面前,谨慎地询问为什么要这样判。审判长主动就为什么要这么判决做了详细的介绍,很快法官被围得水泄不通,法官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如数家珍地做详尽的解说。牧民们刚开始用疑惑的眼神听着,到后面大家脸上都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法官的解说不再局限于本案的焦点问题,而是就牧民巴特尔、才气格等人就比较关心的邻里纠纷、家庭继承纠纷、劳务纠纷等等做了重点讲解;一些法官将早就准备好的宣传册发放给每位牧民,宣传册的内容丰富多彩,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就有关法律法规解释得清清楚楚;那边一些法官已跟牧民打成一片,用朴实的话语拉起了家常,问问这,问问那,几位少数民族法官主动充当翻译。 过去要是法院来找老百姓,老百姓一准担心自己犯了啥事,乡亲们躲得远远的,可是现在不同了,看到法院的车来了,好多人还围过来问这问那,因为他们知道法官是给他们解决纠纷来了。 巡回法庭工作不仅要注重解决纠纷,还要坚持司法为民的理念,尤其在草原、村庄,要实现单纯的“坐堂问案”向“巡回法庭”的转变。近年来,我院不断探索适合草原、农村特点的审判方式,努力将巡回审判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草原深处。“青稞法庭”、“蒙古包法庭”等,既解决了群众诉讼难的问题,又提高了审判质量和效率,扩大了办案的社会效果,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力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