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作者:董正平 陈晓菲   发布时间:2012-07-26 10:29:31


    “五加二”、“白加黑”。这是干警们对我院案件多经常加班办案的真实写照。

  那是一个周六的上午,同事们正在奋笔疾书,办公室里除了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就是翻动案卷的摩擦声。突然,窗外传来了几声“咩……咩……”的羊叫。

   “陈姐,你的当事人又来了,真是风雨无阻啊”。老赵同志头也不抬地打趣道。“老人家心劲儿足,起诉了还不放心,据我保守估计,下周四开庭前他至少还要来三次,有烦各位再耐心的听几次羊叫声啊。”我很无奈,一边应着老赵,一边起身往楼下跑接待牵着羊羔来打官司的王大爷。

    “大爷,您来了,快进来坐吧。”看到走路已经有些不稳,怀里抱着一只,身后还跟着一只小羊羔的王大爷我招呼道。王大爷七十多岁,在郊区居住,有七个儿子,可是,在他如今丧失劳动能力后却没有一个儿子愿赡养他。为向七个儿子讨要赡养费,他已数次牵着羊羔来法院啦。

   “陈法官您说,法院判了,儿子们如果还是不养我,那可怎么办?”王大爷好像只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此已经问了我无数遍。

   “养儿防老,你那些儿子不孝顺,法院会收拾他们的!”我还没来得及张口,为王大爷照看羊羔的门卫小黄在门口便抢着回答。小黄转过脸又对我说:“陈姐,你就这样对他说,老人家就懂了”。说完他笑了笑。

  开庭那天,王大爷很高兴,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他的儿子们了,何况那天来得那么齐,有几个还带媳妇一起来的。我们把王大爷的羊安排给门卫小黄先看着,他这才安心和我们一起进了调解室。

  依照相关规定,法院对家庭纠纷都会先行调解,调解不成,再开庭判决,所以,我们都想尽力化解他们之间的家庭矛盾,希望通过交流使问题得以化解,这样既顾全了家人的颜面,也节约了司法资源。可是调解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

  开始调解的时候,老大先说“我年龄也不小了,身体还没有俺爹的好,我还得靠儿女养,怎么有钱给他。”

   “那你更应该体会到老人的感受,你有儿女可以养老,他也有儿子,还是七个,为什么就没有人去养活他,你是老大,多多少少都应该给其他人做个表率”我接着他的话反驳他。接下来就没有我说话的空了。

  老二气鼓鼓地说“:他现在想起来我们了,我小时候可没少挨他打,家里穷得叮当响,要那么多孩子干什么,不让我和大哥上学,活儿都让我们干了,他对老六和老幺最好,让他俩养最合适。”说完好像还怒气未消,气鼓鼓地站在那里。

  老六和老七听了这些话,当然不乐意。老六说:“二哥,话可不能这样说,上不上学我们说了也不算,那时候没上学的人多了,你和大哥活干得多不错,可是分家的时候,你们俩仗着年长分得最多,现在你们不养谁养?”

  老七也说:“我虽然是城市户口,可是我在市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常年租房住,这么大了连取媳妇的钱都没有,哪有钱养活爹?”

  老三是和媳妇一起来的,他媳妇说:“我们可没说不养他,我们虽然没钱,可是我们有粮食,以前我也说让他来住,可是他非要把羊一起赶来住不可,都什么年代了,还放羊,我还是那句话,要钱一分没有,我可以管他吃,但是我不管羊。”

  老四媳妇接着说:“这事得公平,要养大家轮着养,我们也没说过不养他,但总得说个理吧,如果光我们养,他们都看着,我可不干,还有,老三家说得对,我们家也不管羊。”

  老五始终不说话,看大家都说完了,才走到王大爷身边说:“爹,你这是干啥,家里事家里说,你起诉到法院让我们丢这个人,我不是不养你,我在人家那里住,不当家,真是不当家。”

  他们好像各自都有各自理由,可是我却听出了同一个声音“不养”。王大爷坐在那里始终一言不发,对于他们的话,他好像听到了,又好像没听到。

 ?“你们都说完了吧,我说几句吧。”屋子里乱哄哄的,我也提高了嗓门儿,他们都把目光投向我,“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管以前怎么样,都已经是以前的事了,老人现在年龄大了,如果你们再因为以前的那点是是非非,斤斤计较,将来他老人家出了事,你们谁都跑不了。现在只是让你们尽一些赡养义务,你们就这么大意见,你们如果继续对老人家这样不闻不问,咱们国家刑法规定的遗弃罪,就是为你们几个量身定做的。”

  看他们的眼神都有些胆怯,我接着说:“你们几个的家庭情况我们都了解过,不像你们说的那样,可能有几家不太富裕,但是你们七个子女,总能养活这一个爹吧。你们也都为人父母,难道不懂得上行下效的道理,如果你们现在不养他,也许若干年之后,你爹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你们一个个站在这里都是家里的顶梁柱,难道就愿意因为这点事被村里人戳脊梁骨。”

  随后,我依旧耐心地给他们调解,面对面、背靠背,所有的调解方法都用遍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也为他们说得口干舌燥了。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碍于情面,也许是畏于法律,不论出于什么心理,总之,随后原、被告都签订了调解协议,七个儿子同意轮流赡养老父,每月还约定了生活费。

  制作完文书,他们都相继离开。当我们把王大爷送到门口的时候,他又问我:“他们会养我吗?”

  “会。您不是拿着调解书的吗,他们不养,您就还来这儿,有人替你出气。”门卫小黄又一次抢着告诉了王大爷。可能是在这里工作久了,小黄已经能够回答一些简单的法律问题,尽管说得不那么专业,但是这种表达方式在这里很管用。

  送走了原、被告,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想到王大爷总算老有所养,大家的心里都宽慰了许多。但是,不出所料,

一个月后,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羊叫声。

  没等我起身下楼去接待大爷,村委会主任已经走进了办公室:“陈法官,你们执行他们吧,真是作孽啊,在这儿说的好好的,可是回去就啥都不算了,说只养老头儿不养羊,那老头儿离不开羊,他们就连老头都不养了。”换了口气,村委会主任生着气继续说:“我们村委看不过去,去调解,说要不你们按调解书说的数给钱吧,村里用这钱给老人家请人做饭吃,可他们又都说没钱。你说这是当儿女说的话不,这老人养的哪是亲人,简直是养了一群仇人,一群白眼狼啊!”

  村委会主任越说越激动,我想,他在这里说话已经很文明了,在村里,他一定把那哥几个骂得狗血淋头。不过这次,我们都很赞成他的这种血性。

   看来,只有强制执行啦。“我马上开调解书生效证明,老人家今天既然来了,咱今天就把案件转到立案庭,给他立执行案,应该很快就能执行。”我虽然很气愤,恨不得马上见面质问他们,但是碍于审执分离的规定,我们做审判的不能去直接执行案件,我能做的,就是尽快把执行所需的手续给王大爷准备好,让他今天不白跑一趟。

   立案很顺利,案件当天就分到了执行局,具体由“李捕头”执行,“李捕头”是执行科里的李科长,他的工作能力自不必多说,只听他的绰号就能略知一二。捕头一向嫉恶如仇,接到案件第二天就把王大爷的七个儿子全部传讯到了法院的执行局。于是,王大爷全家在短短的一个月里,第二次在我们法院团聚了。

  执行局在另一个办公区,所以当天我们对执行的过程不得而知,但是大家都很相信李捕头的办案能力,办理这样的案件应该是小菜一碟。

  “李科长,执行没?”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我们见到了“李捕头”,顺便想听听他精彩的执行过程。

  “案件已经结了,前后没用半个小时。”捕头说得很轻松。

   “捕头,你可真行,那兄弟几个可不是省油的灯,各个都是铁公鸡,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把他们制服了。”小李对“捕头”一向崇拜至极。“案件是结了,但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说了就让人堵气”,“李捕头”边说边摇头。

  原来,“李捕头”在执行中见那几个儿子谁也不愿给其父赡养费,就把手铐往桌子上一撂吓唬似地说:“今天谁不把赡养费给老爷子,就别想走了!”然而,这一举动没被吓着王大爷那几个儿子,却让王大爷自己紧张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请求道:“李法官,我不告了行不行,你可千万别抓他们,我好不容易才把他们都拉扯大,不能因为我,让他们过不好啊,我不告了。”随后,无论“李捕头”怎么给王大爷解释,他都坚持说不要这个钱了。无奈,李科长只好给他办理了撤回执行申请的手续。

  “你说窝心不窝心。”对此结果,“李捕头”叹了口气,一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表情:“真是便宜他们了,看到老人家抹着眼泪走的样子,我真想替他好好教训教训那几个不孝之子。”

  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呐!子女已经不孝到如此程度,可是老人却宁愿自己受苦,仍旧哀求法官放过他们,不肯让子女受到丝毫的委屈。这些做儿女的哪怕有老人对他们心思的一半,也不至于使老人如此绝望。如果他们在亲身经历了这一幕后,还是不肯好好赡养老人,真不知道他们的良心已经泯灭到何种程度。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高新区人民法院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力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