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部法院发动“四力”服务“两化”互动
作者:敬志鹏 发布时间:2012-10-26 11:43:46
今年以来,四川省南部县法院发动“向心力、执行力、原动力、驱动力”,围绕全省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主题,扎实推进审执工作,服务当地发展大局,取得了良好效果。
深化能动司法 聚合“两化”互动向心力 年初,南部县法院党组领导分别深入全县各中心镇、县相关部门开展座谈,就法院如何更好地服务“两化”互动,对接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沟通交流。 与此同时,南部县法院还不时向全院干警传达全省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相关精神,增强全院干警对此项工作的认识,结合争创“两个一流”目标,“不争论、不折腾、不懈怠”地服务“两化”互动。通过座谈、讲座等形式,引导全院干警将思想统一到全县的决策部署上,为该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提供法制保障。 能动司法 助力“两化”互动的现实举措 围绕发展“新型工业化”主旋律,南部县法院在该县工业园区挂牌成立了“法官联络室”,除定岗定人外,还加强对各庭室资深法官的选派工作,落实轮岗制,切实集中司法优势,参与到园区建设规划、项目工程纠纷化解过程中。 围绕实现“新型城镇化”主线索,深入重点工程项目一线调研,并要求业务部门全年撰写司法建议不得少于10条、综合部门全年撰写司法建议不得少于5条,行政庭还必须结合行政审判实务撰写调研文章及《审判白皮书》。为南部县的项目招引、新型产业化体系建设提供了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把握审执重点 提升服务“五城”执行力 近年来,随着南部县“西部板材城”、“全国钓鱼城”、“中国桂花城”、“西部机电城”和“西部饮品城”“五城”建设的推进,涉及“五城”建设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也逐年增多,随之产生的利益格局分配等矛盾数量也连年攀升。 “如何在‘案多人少’的环境下,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南部县法院院长黄海燕直面问题的关键。 前瞻性思考 顺势产生未雨绸缪举措 依法高质高效审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涉及第三产业、征地拆迁、生态环境等影响力大的案件;依法强力处置非法阻工、寻衅滋事等影响“两化”互动的违法犯罪行为;制定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意见,为该县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农业园区“一区三园”和“产城一体”格局提供司法保障,从严打击非法阻碍莲博园、林博园、桑博园施工建设的违法行为;依法指导“统拆统建”拆迁安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出台了《南部县人民法院关于服务和保障全县推进“五城建设”,打造丘区强县,建设现代生态大城市的意见》,从重点工程提前介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等4个大项,13个小项入手,切实为南部县“五城建设”保驾护航。 “把握住了审执重点,明确了着力点,我们的执行力自然就强大起来了。”黄海燕的信心,来自今年来的工作成效。今年1-9月,该院新收案件7770件、审(执)结7659件,结案数同比上升140.6%。 实施分类指导 发掘统筹城乡原动力 在农村长效产业发展上,南部县着力从蚕桑、水果、速生林等方面下功夫,基于此,南部县法院按照辖区属地原则,建立服务“两化”互动对口指导机制,保证升钟湖蚕桑、黑龙观脆香甜、火峰水果、城郊果桑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产业环线都有辖区对应的法庭对口指导和法制帮扶。 充分发挥各基层人民法庭群众基础深厚的优势,开展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助力该县在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 今年以来,南部县法院进一步创新思维,深入持久开展“挂帮包”活动,全院党组成员和中层干部19人结对帮扶了该县大富乡18个村、1个居委会的19户困难户和9户信访户。 每一名帮扶干部主动与结对帮扶的困难户结对认亲,围绕“两化”互动,在农技推广、产业发展上给予帮扶,生活上给予帮助,变“输血”为“造血”。今年以来,投入帮扶资金4万多元,帮助困难户发展速生林63亩,带动人均增收480多元。 探索社会管理 增强多元治理驱动力 南部县法院进一步巩固深化大调解工作机制。在现有的立案调解工作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特邀人民陪审员、驻庭人民陪审员制度,选择一些在医疗、科技等领域具备专业技能或在一定范围具有广泛影响的人民陪审员定点联系各业务部门及人民法庭,提高调解质量和效果。今年以来,共调结各类民商纠纷(含撤诉)1692件,执行和解案件1375件。调撤数、和解数同比分别上升30.4%、237%。 以涉诉信访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和四个信访维稳工作应急小分队为依托,扎实开展了“攻坚破难”专项行动,深化落实了大接访、大下访、大约访活动,化解各类涉诉信访纠纷54件。 依托该县城乡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开展法制宣传“五进”活动,提高群众自主决策、民主监督能力。围绕“挂包帮”活动,引导对口帮扶村社按照统筹城乡标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和新型农村社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广泛对全县行政部门法制授课和发出司法建议,助力该县“法制型、服务型政府”建设,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全面推行就地解决、逐级调解、服务优先、依法处置“四法”工作制,化解矛盾纠纷。 责任编辑:
纪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