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劲大潮涌 扬帆正当时
——广安法院积极开展争创“两个一流”活动纪实 作者:广法宣 发布时间:2012-11-07 09:39:48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今年以来,广安两级法院乘着四川省高院“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的强劲东风,脚踏实地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迅速掀起比、学、赶、帮、超热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办案质效综合指数从排名靠后迅速攀升,并稳居全省前列,单项工作全面开花,整体晋位升级。市中院和广安区法院被省法院确定为争创“两个一流”示范法院。全省法院争创“两个一流”现场推进会在广安召开。审判管理、司法巡查等工作受到最高法院充分肯定。
服务大局勇争一流 “广安两级法院争创‘两个一流’活动成效显著,为广安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市委非常满意。”广安市委王建军书记如是说。 据市中院刑一庭庭长杨钧讲,为了提高刑事审判质效,两级法院大力开展“清网案件”专项审判活动,市中院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出台了“清网案件”审判工作意见,不断推进量刑规范化建设。两级法院共快审、快结“清网案件”402件,依法审结其他刑事案件907件,对李志刚等16人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等13件涉民生重大刑事案件,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处理结果,震慑犯罪,教育群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华蓥法院副院长吕强告诉记者,广安中院曾探索出多元化解决纠纷的广安模式,该模式在华蓥法院不断升华发展,促进了民事、行政审判工作的优质高效。8月14日,华蓥市阳和镇近百名群众到华蓥法院,以本镇农业园区承包人张某长期不支付土地承包费和民工工资为由,对张某提起集体诉讼。鉴于张某住址不详,下落不明,按照常规程序办理,就会贻误农时,造成田地长期荒芜,华蓥法院便启动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与市农牧业局、阳和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做群众工作,说服群众自愿撤诉,并由相关部门依法收集证据,在媒体上刊登公告,催促张某履行合同,逾期不履行就解除合同。公告到期后,张某仍未出面,这些群众便依法收回了各自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张某随后终于出面,本以为可以大做文章,讨个说法,但是面对大量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只好偃旗息鼓。 为维护法律权威,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两级法院大力开展“执行风暴”活动,穷尽措施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执结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民事案件。从市中院提供的相关资料,记者了解到,市中院与19个单位签订联动协议,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联合执行重大疑难案件,并对欠账“老赖”形成强大的威慑机制。先后发出敦促执行公告2次,悬赏公告5次,对6名被执行人限制出境和限制高消费,对146名“老赖”进行集中曝光,纳入银行征信系统,使“老赖”难以在社会上立脚。法、检、公三家统一拒执罪适用标准,对抗拒执行的26名被执行人进行拘留,成功执结一大批执行老案、难案,并促进了新收执行案件的执行。据统计,“执行风暴”活动中,共清理有可供执行财产的积案452件,涉案标的3569万元,已执结389件,执结标的2658万元。新收执行案件3378件,涉案标的5.57亿元,执结3006件,执结标的3.69亿元。案件执结率、执行标的到位率、实际执行率、法定审限内执结率等核心指标从年前的全省排名靠后跃升到全省中级法院的前列。 “市中院的法官们经常深入我们企业,给我们上法制课,了解生产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给我们提出处理意见,让我们知法、懂法、依法经营。”华油广安股份有限公司职工甘小英如是说。两级法院不断延伸审判职能,充分发挥法官的法律职业特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市中院与市经开区管委会共建“法治园区”,开展“百名法官园区社会实践”、法制讲座、巡回审判、经济形势报告等共建活动,促进园区、法院、劳资共赢。大力开展“法治进机关”、“法治进乡村”、“法治进社区”、“法治进学校”、“法治进企业”、“法治进单位”法治六进活动,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和法律建议8条。市中院被省高级法院评为“司法建议工作先进单位”。 司法为民勇争一流 “法官们热情得很,办案速度快,春节都不休息,加班加点为我讨回五年欠薪5万多元,才给儿子讨上媳妇,全家人过了个安心年、快乐年。”回忆起在春节期间,县法院的法官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走南撞北为农民工催收工资的情景时,岳池县中和镇农民唐俊华激动万分。 春节前后,广安两级法院创新性地开展了“司法大拜年”活动,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的走访慰问,用开通涉民生民事案件“绿色通道”,开展涉民生刑事案件专项审判、“关注民生”专项执行、领导下访接访、司法救助、民生案件大回访、“送法到基层”、春节慰问帮扶,开启“假日立案信访窗口”,开展开通24小时假日投诉举报等十大便民、利民、惠民行动,向全市人民送上新春的贺礼。 据司法统计,仅催收农民工工资一项就为3000多名农民工讨回工钱7000多万元,让涉诉弱势群体过上了温馨、踏实的春节。唐俊华就是“司法大拜年”活动的受益者之一。 在“司法大拜年”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向全市人民做作出十项承诺,完善繁简分流、推进小额速裁,实行院长、分管院领导、审判庭庭长、信访接待人员、案件承办人“五级接访”,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该整改的整改,该解释的解释,有具体困难需帮扶的帮扶,法院解决不了的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促进了警民一家亲。 走进市中级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温馨的感觉扑面而来,服务功相当完善,将原先分布在各审判庭的咨询查询、投诉举报、材料流转、当事人接待等40多项后台服务转移到前台,在同一个大厅由不同的窗口办理。市中级法院投入资金,改造了诉讼服务中心,设置了便民诉讼室、特殊需要室、母婴室、心理疏导室等人性化服务设施设备。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了诉讼引导台,摆放了诉讼指南、便民诉讼卡、印制有温馨提示的扇子和雨伞,来院群众若有需要,可以随便取用,不用返还。网上公开诉讼、执行案件流程信息,当事人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和案号就实时动态查询案件的办理情况。院领导轮流到专门的接访室接待群众,信访上访群众不再一层一层楼地找领导。 记者在武胜法院了解到,为方便群众诉讼和法律咨询,各人民庭都设立了巡回办案点并且规定,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只要不是矛盾非常激化,当事人见面就可能发生冲突的,一律就地审判。 10月24日,记者就亲自旁听了武胜县烈面法庭陈兴全庭长在本镇红花坝村二组就地审理的一件案件——陈运广与张启贵、张召辉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法官们早上7点钟就出发,准时到达开庭地点,通过开庭审理,查明事实,并在两名村干部的协助下进行调解,直到下午1点多钟才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官们饭都顾不上吃,就地开展以案说法,让20余名旁听群众受到法制教育。 记者翻看该庭的收结案登记簿了解到,该法庭3名干警,今年1到10月,共受理民事纠纷案件370件(其中,缺席审理的不可调解案件92件),巡回就地审理件221件,调解结案件247件,巡回审理的案件调解结案达98%。 公正司法勇争一流 审判质效评估数据是衡量一个法院、法院的每个审判执行部门,乃至每个办案人员审判质量、审判效率和审判效果的最重要、最精准的依据。 记者查看了两级法院的信息化平台,参观了科技法庭,查看了相关资料,了解到两级法院在提高审判质效方面确实很下了一番功夫,成效也非常明显,审判质效指数从前年的全省倒数几名很快跃升到全省前列,并稳定在第一方阵;公正、效果等指数稳排全省第一。 两级法院以信息化为依托,全面实现精细化管理,强力推行网上办案,对审判进行全程跟踪,逗硬开展网上办案情况督查,裁判文书、案件质量、庭审质量评查,审判质效评估,对省法院各项考核指标层层拨笋,任务传递到庭室,月月有通报,每季有排名。通报、排名毫不留情,直接指名道姓,定期召开推进会,强力推进。 全面实现了对流程的全面动态监控,并对节点监控、审限管理、结案效率等方面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整改。市中院还对立案、分案、结案、归档等重要审判工作环节设置管理节点,对各节点自动提示、预警显示、催办督办;逾期冻结,节点解冻和延长审限都需严格按程序报批。 开展“长期未结诉讼案件清理”和“质效数据求真实”等系列专项活动,确保网上办案数据的客观真实。出台流程管理规定,规范案件流程管理,对办案各环节实时监控;将案件流程和科技法庭使用情况纳入管理范畴,目前,全市法院均实现了网上随机分案和排期开庭,建立了流程管理分级授权、流程系统修改权限审批等制度。 开展庭审和案件质量“两评查”活动,将改判、发回重审、指令再审等案件作为案件评查的重点,对当事人多次上访、申诉、群众反映强烈的以及党委、人大关注交办的重点案件,逐案确定专人进行调卷评查。全市法院重点评查改判、发回重审等各类案件36件,均采取通报等形式要求认真剖析和整改。积极开展“百万案件评查”专项活动,对重点督查督办的案件开展自我评查和交叉复查,不断提高对重点案件的监督力度。 对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实行公开审理,允许公民个人和媒体记者参加旁听,除需提供身份证、记者证并接受安检以外,不加任何限制。对重大案件邀请人大代表的、政协委员参加旁听,主动接受监督。对无明确程序规定的减刑、假释案件一律予以公示并公开开庭审理。据统计,再审申请审查听证率达76.5%,执行复议案件听证率达100%,二审案件公开开庭率达81%。除仅因对法律的理解有争议而提起上诉的以外,二审案件均公开开庭审理。推行裁判文书上网,网上公开执行过程,以公开促公正。 如果说以上措施是硬的一手,那么也实施了软的一手。为提升审判质效,迅速改变审判质效不尽人意的状况,市中院在两级法院组织开展“为荣誉而战,网上办案三步走”活动,全面公开每个办案法官、每个业务庭、每个法院的办案质效指数情况,以及中院每个月的办案质效指数情况,让办案法官和每个办案单位看到差距,自觉捍卫集体的荣誉、争取和保持个人的荣誉,形成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让每个法官都公正高效地开展好审判工作。 队伍建设勇争一流 没有一流的法官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审判业绩。法官队伍是法院第一资源,也是法院最宝贵的财富。 就如何加强法院队伍建设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能。他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人年轻,剃着小平头,戴着眼镜,说话做事,举手投足显得非常精明而干练。谈到班子建设,张院长侃侃而谈。他认为,一流的班子就是班子成员必须具有过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有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要有集中全体干警智慧形成科学决策的能力,要有言必行、计必从、行必果的执行能力。据他讲,在提升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方面,两级法院特别是市中院可谓下足了功夫,也舍得投入。 为提高干警整体素质,两级法院除扎实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实践活动外,还出台干警学历教育鼓励办法,与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科技大法学院等法学院校开展合作,开设“素质提升大讲堂”,聘请法学专家教授讲解法律知识,各种培训已达16场,培训法官1400余人次。把培训过程制作成视频资料挂上内网,供干警随时学习。开展庭审、调解、裁判文书、书记员技能、法警技能等30多项评比等活动,培养审判业务专家,重奖学术调研有功人员,不断增强整体司法能力。开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禁酒令等制度落实情况常规巡查,结合司法巡查发现的问题,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肃,打造一流的精神风貌。 为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网上征集提炼了“广德尚法,安平持正”广安法院精神,创作广安法院赋、谱写广安法院之歌,开展书画比赛,组织撰写《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后感,举办法院系统文艺晚会,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建团六十周年演讲比演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在全院形成厚重的法院文化氛围,使全体干警深受法院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投身争创“两个一流”大潮。 基础建设勇争一流 任何时代科技都是引领潮流的先驱,没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就实现不了精细化管理。为了降低当事人对抗心理,增加和谐氛围,客观上也要求法院加基础设施投入。 市中院装备处负责人蒋叔容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广安两级法院投入经费620万余元,建成科技法庭8个、同步建成一流的数字化审委会议系统,强力推行信息化庭审、庭审实况直播、远程视频提讯、庭审交流等功能应用。建立高清视频会议室6个,中院对审判业务部门硬件设备优先进行了更新和添置,保证各部门配备高速扫描仪、高配置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书记员专用电脑等。全市法院对局域网络、监控系统、服务器及存储系统、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造,实现了从省高院到中院、5个基层法院和25个法庭四级网络系统全面联通对接,为信息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两级法院全面开通门户网站,大大推进了审判公开,促进了司法公正,提升了司法公信。中院建成门禁、考勤系统,强化了作息管理。加强与发改、建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力推进“两庭”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邻水法院审判大楼已投入使用,市中院4000多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综合性值班处突中心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将耗资60余万元的信息指挥中心设计方案已经省高级法院审核通过,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使中院的信息平台大幅度升级,实现监控视频的全部高清晰化,信息化管理功能将更大强大。岳池、华蓥、武胜法院审判综合大楼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据中院院长张能讲,在争创“两个一流”活动中,市中院提出了五年发展纲要,确立了一年进入全省法院第一方阵,三年建成全省先进法院,五年步入全国一流法院行列的“三步走”战略和高质量打造服务型、亲民型、公信型、活力型、科技型“五型”法院的宏伟目标,要完成这些目标,任重而道远,两级法院将为此作出更加不懈地努力。 责任编辑:
力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