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法官风采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咱老百姓的乡土法官
——记河南省舞阳县法院辛店法庭庭长林德成
作者:宋庆党 许乐 蔡强   发布时间:2012-11-22 14:58:13


林德成法官(中)深入田间地头办案。
    先闻林德成其名,后见林德成本人。“政法之星”、“人民满意的好干警”、“优秀办案能手”等诸多光环笼罩着林德成,他曾是全市两级法院学习的楷模,来到舞阳县法院辛店法庭见到林德成时,他正在庭外“便民小黑板”上认真地给来访群众写岗位去向告知。

    经过一番访谈,得知面前这位说话亲和、面容总带着笑的法官,在舞阳县法院创下了三之最:在法庭工作时间最长,先后在太尉法庭、北舞渡法庭、辛安法庭工作,历任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在基层岗位上坚持了23年之久;办理案件数量最多,1800余起,忙得时候一天能办理4起案件;办理案件质量最高,数十年来所办案件无一错案,无上访、信访案,无超审限案。这位与农村、农民有着深厚感情的法官,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凭着这股子踏实工作的韧劲儿,在十里八乡赢得了一句顺口溜,“有纠纷到法庭,到法庭找老林”。

    ◆小黑板上写留言,心怀民生大情怀

    舞阳县法院辛安法庭位于该县东北方向,下辖辛安镇、吴城镇,共有93个行政村,9万多人口,辛安法庭每年受理案件200起,庭里四名工作人员的担子尤为繁重。2010年5月,基本“转遍”舞阳县法院基层法庭的法官林德成,担任辛安法庭的庭长。今年11月7日,记者来到辛安法庭时,正碰到庭长林德成在法庭外面“便民小黑板”上写,“下乡送法律文书,有事请电话联系”。

    “是去年省法院推广的一项便民举措,我们庭在2009年就实行‘便民小黑板’了,为的就是让来访群众少跑趟,少耽误时间。”林德成说,正准备到吴城镇西军王村村民陈某家进行案件回访,于是记者随同前往。

    路上,林德成开着车娴熟地穿梭在田间地头,每条乡间小路仿佛印在他的脑海中一样,在辛安法庭工作的数年间,90多个行政村他不知走过了几遍,已经熟悉了乡间的大道、土路和转弯。谈起农村工作的感受,林德成总结当事人难找,电话联系有时不接,到家送法律文书又会遇到大门紧锁,往往一个案子跑几趟,并且要尽量多往当事人家中走走,因为同样一句话,在法庭和家里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陈某的案子颇具特点,一家人接连打了三场官司,分别涉及相邻权、人身伤害和离婚等问题。2010年初,陈某为即将结婚的儿子盖房子,准备将原有的平房翻盖成两层楼房,当房子主体工程要结束时,陈某周围的邻居提出了意见,东边邻居说陈某多占了自己的宅基地,北边的邻居反映陈某家堆的土堆影响了出行,西边的邻居说陈某安装的排水管道不合理。为此,陈某一家人多次因为盖房子和周围邻居发生争吵。

    2010年11月,双方矛盾激化,邻居强行拆掉陈某盖房用的手脚架和排水管道,并坚决不让陈某拉院墙,争执中陈某将邻居王某、王某某打成轻伤,住院治疗。眼看儿子婚期降至,婚房却竣不了工,陈某将三家邻居起诉至法院,三家邻居不甘示弱,同时起诉陈某对王某、王某某进行人身伤害。

    林德成为化解双方矛盾,来回走访四家当事人十余次,亲自拿着尺子来到陈某和其邻居家测量宅基地,直到双方口服心服。两起案件调解成功后,为彻底消除双方内心的隔阂,林德成回访了四次。

    然而,陈某刚办完儿子的喜事,他和妻子杨某的婚姻又亮起红灯,两人因为家庭琐事发生吵架,妻子杨某提出离婚,陈某当即应下。林德成了解到夫妻两人只是一时赌气后,多次做双方的思想工作,从以往的夫妻情聊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半个月下来,两人在林德成的说和下和解了,林德成也成为陈某家的“亲人”。

    “今年猪养得咋样,麦苗长啥样了?”、“嫂子,我不是你娘家人,这回成你娘家人了,只要他再无赖,你找我!”回访中,林德成这位“亲人”和陈某夫妻俩儿拉着家常,陈某说:“我家跟老林打了三次交道,都成一家人了,老林这人心细、没架子。”

    ◆办案就要扎扎实实,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今年44岁的林德成并不老,但被辖区百姓亲切地称为“老法庭”。他工作以来创下的几个之“最”,全院法官至今无人打破——在法庭工作时间最长,23年;办理案件数量最多,1800余起;办理案件质量最高,无一错案,无上访、信访案,无超审限案。

    23年来,林德成平均每年办理100余起案件,这还不包括他每年办理的六七十起庭前调解案件,繁忙时一天能办理4起案子。为什么他办案最多?一是他的敬业精神,二是老百姓都愿意找他。

    林德成近日某天的工作记录,颇能反映他日常的忙碌和敬业。上午8时开庭审理一起离婚案件,10时庭审结束;之后,开始调解一起赡养纠纷;中午12时,经调解,原、被告达成调解协议;下午2时调解一起债务案件,3时20分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4时下乡,调查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晚9时返回法庭; 晚10时开始起草当日处理案件的法律文书,书写离婚纠纷判决书一份,赡养纠纷及债务纠纷民事调解书各一份。至零时10分休息。

    舞阳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法院工作时,林德成的工作情况为人大代表了解法院工作起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没想到法院工作那么繁重,以前真是想象不到。”

    老百姓愿意找他,是因为林德成办理的案件都接地气,与百姓心贴心,不仅上门普法讲理,而且动真情地为当事人办实事。当天,吴城镇坡阳村村民谷某得知有记者来到辛店法庭采访法官林德成,63岁的谷某特意赶到法庭主动向记者讲述他和老林的事儿。

    今年年初,谷某家翻修房子,3月21日房子盖好后,谷某的儿子谷亮(化名)和包工头刘某一起到镇上的水泥工厂付赊下的水泥钱。下午,两人返回途中在一饭店吃饭,期间两人喝了一瓶白酒,饭后包工头刘某开着机动三轮车载着谷亮回家。刘某酒后兴奋,开车较快,不留意路上有个大坑,车子颠簸而过,等他回到村路口时,才发现谷某不见了。刘某立即返回寻找,在大坑旁边、一家超市的斜对面找到了谷某,他赶紧将谷某抱上车送到家,并叮嘱其家人“两人喝了点酒,给他醒醒酒”。谷华的母亲让他喝些醋,就让他休息了,没想到次日谷某就去世了。

    “起初以为是酒精中毒,并且我们一家和包工头关系不错,不愿追究他什么,就简单地把儿子火化了。直到今年5月份,有人问我‘你知道你儿子咋死的吗’,我才知道刘某骗了我,他根本没提起我儿子被摔下车的事。”谷某提起儿子的死,至今仍满眼含泪,他说为了查清儿子是怎么死的,他骑着自行车奔走两个多月,询问十多个人,找了五个证人给自己出证言,将刘某告上了法庭。

    林德成了解情况后,当天即给谷某立案,一周后开庭审理,三天内庭审结束,不到两周判决书送到了谷某家中。谷某说:“俗话说‘屈死不告状’,都知道官司难打,一场官司下来有拖半年的,甚至拖几年的,让我没想到的是林法官办案效率这么高。在庭上刘某骂人,林法官当即说‘不允许你这样’,这是咱老百姓的法官啊。我准备给他送个锦旗,上面就写‘当代包公’!”

    ◆鸡毛蒜皮没小事,法官不能怕费心

    肯下功夫做调解工作,是林德成工作方法的最大特色。林德成办结的案件调解率高达68%,有些案件判决书都拟出来了,他仍不放弃最后一次努力,耐心做好调解工作。问他原因,林德成憨厚地笑道:“我的职责就是让农民在这一场官司中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农村法庭的案子基本都是村民之间的琐事,如果能接受调解,双方心情愉快,岂不更好?”

    近年来,农村的离婚案件增加,占到总办案数的40%左右,林德成调解过一起特殊的离婚案,当事人双方都已年近五旬却要闹离婚。

    莲花镇前小店村牛全成和张二芬夫妇已共同生活近三十年,但张二芬因为两口吵架来到了法庭。她说“日子没法过啦,再也不愿看见老牛那张老脸”,林德成帮她写了诉状,立了案,就来到小店村送法律文书。听说妻子把自己告了,倔犟的牛全成脸憋得通红,二话不说就要签字表示同意。按说双方都同意离婚,林德成完全可以一判了之,可是他却留了个心眼儿,对老牛说:“大叔,你先别着急摁手印,我还得问问究竟。”

    从当事人那里、村干部那里、邻居那里,林德成慢慢摸清了情况。这对近50岁的老夫妻,其实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双方小时候都是孤儿,是在村干部和村里乡亲的帮助下成了家立了业,相依为命走到一起实属不易。闹离婚的原因是两人都嫌对方脾气倔,谁也不愿意让谁一步,一说话就吵嘴,久而久之互生怨恨,便想一离了之。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更何况老牛夫妇感情并没破裂,林德成决定再多做些工作。他先安抚当事人,对张二芬说:“老婶子啊,你莫着急,我得往你家多跑几趟哩。等我搞清楚了,你不想离我也得判你离。”

    虽说都是鸡毛蒜皮的家务琐事,但老两口闹了一两年,颇有水火不相容的架式。初开始,林德成的工作并不顺利,张大婶数落起老伴儿的不是一箩筐,牛大叔抽着烟卷儿闷着葫芦不开瓢。林德成没气馁,三伏盛夏,挥汗成雨,顶着烈日骑着自行车往返20多公里路到他们家做工作,田间地头上,老两口家当院,从日上三竿高直说到月上柳梢头,从初相识的甜蜜直说到几十年讨生活的艰难。人心都是肉长的,本来两人心中憋着的一口气,让林德成的耐心和细致消解了,两人之间结着的那块冰,让林德成的关心和热情融化了。两个月,十几趟终于没白跑,张二芬最终撤诉,二人和好如初。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老两口大中午突然出现在林德成的宿舍门口。林德成正纳闷,牛大叔一把抓住他的手,解开手巾包,拿出一包香烟,“孩子,我和你婶子锄地时说起前一阵闹离婚的事儿,都说要不是遇上你,俺俩现在还咋会过得这么舒坦。这不,锄往地里一丢,我和你婶子就过来看看你。孩子,大叔知道你不收礼,这包几块钱的烟你说啥也得收下。”张大婶在一边笑吟吟地看着,眼圈却红了。

    ◆坚守最基层的“窝”,就是我的大志向

    采访中得知,性格有点内向的林德成,原本学的是财会专业,1990年从许昌商业学校毕业的老林,一直有个梦想——当法官。“小时候见过法官来俺村里断案,戴着大盖帽,说话也有水平,一番话说下来,任是那些不讲理的也乖乖点头。那时候就想,要是俺长大了也能当个‘说事儿’的就好了。”

    就这样,林德成发奋自学法律知识,转行当了法官。最初,他在舞阳县太尉法庭当书记员,在那里他借钱一下买了四百多元的法律书籍,白天忙着调查取证,晚上就在宿舍挑灯看书。十几年下来,林德成的业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96年他当上了副庭长,1998年调到舞阳县法援北舞渡法庭任副庭长,2002年他来到辛安法庭。林德成工作过的法庭的庭长和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提拔了,有的回城了,只有他一个人至今还呆在乡村法庭。

    在法庭工作那么长时间,林德成其实是有机会回县城的,而且他也有这个资格,但每次他都把机会让给了别人。“法庭工作当然辛苦,但总得有人干。如果人人都想回县城,那法庭的工作谁来做?在法庭工作时间长了,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也体会深刻了。我说的话老百姓爱听,他们有纠纷也愿意找我。我感觉自己适合在法庭干,这里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林德成从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无一不被他先人后己、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人格所感动。

    贤淑的妻子也从来没因丈夫无法照顾家里而有任何怨言,她只是说:“德成在法庭工作忙,周末才能回来。女儿现在都上高二了,他一次家长会也没能参加过。”在家务农的大哥林金成说:“农村有个风俗,谁家兄弟在县城工作,家里就指望他了。但俺家有事儿从来没去找过他,知道他忙,知道他有个好名声不容易。”  

    在基层法庭扎根二十多年,林德成有骑自行车到村里办案,晚上10点返回被路边树枝绊倒磕掉门牙的经历,碰到过登门10趟不开门、跑了60多趟才化解怨气的当事人,也见证了基层法庭建设规范化、社会法庭和民调组织的日益完善。坚守岗位二十多年,林德成始终把自己当做是农民的儿子,他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我了解农村老百姓的喜怒衷乐。作为一个法官,一生可能要审几千起案子,但一个农民一辈子可能就打这一场官司。使每起案件都能公正审理,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屈死不告状’的学会‘依靠法律维权’,我很知足,值!”



责任编辑: 力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