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名法官下基层 鄂市法院暖民心
作者:马银伟 何艳春 发布时间:2012-12-10 15:36:48
为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于年初开展了“千名法官下基层”主体实践活动,鄂尔多斯市市委也自去年12月底启动了以机关干部“工作到村、服务到户、温暖到心”为主题的干部下基层活动,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和市委号召,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出台了全院机关干部“三到”“千名法官下基层”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形成了以党组成员带头,全院干警积极参与“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的良好工作局面,生动体现了“人民法官为人民”、“能动司法促和谐”的司法为民理念。
一、 下基层“能动司法”促和谐 法院工作是一份特殊的工作,法院的法官们手持正义之剑,惩恶扬善,保一方平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用“能动司法”的工作作风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理念,实践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暖民心解民忧的人文关怀。自开展“三到”“千名法官下基层”活动以来,鄂市中院的法官们主动深入农村、深入牧区、深入企业了解群众对司法审判的诉求,对群众关注、当事人人数较多、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件带案下乡,深入案发地开庭调解,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带案下乡,促案结事 新年伊始,中院民三庭的法官为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负担,带案下乡,实地查案,就地办案,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上诉人张某和被上诉人王某为挚交好友,一日二人喝完酒后,张某送王某回家,途中由于车门未关好致使王某被甩出去,造成重伤。王某向张某提出高额赔偿,张某无力承担,遂产生诉讼。办案人员接到此案后意识到,此案不仅仅是单纯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更是两兄弟的一个心结。于是亲自到双方家中,进行背对背的调解,倾听其诉求,了解双方的实际困难,最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双方达成了和解。事后,王某感动的握着办案法官的手说:“以前听说打官司很麻烦,没想到中院的法官主动到我们家门口来解决纠纷,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也缓和了我们两兄弟的关系,我们很满意。”司法人文关怀的种子就此撒向了群众的心头。 中院民二庭的法官带案下乡,成功调解一起诉争六年之久的案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案件的由来是这样的:包头某企业与达旗某企业于2006年因施工合同发生纠纷,诉至达旗法院,达旗法院判决后,包头企业不服,上诉至我院,我院维持了一审判决。后包头企业向内蒙高院申诉,高院撤销了一、二审判决,发回达旗法院重审。达旗法院重审作出判决后,包头企业依然不服,又上诉到我院,就此,双方的矛盾纠纷已达6年之久。我院民二庭法官接到案件深入了解案情后,认识到两家企业已不是单纯的打官司了,而是在赌气,于是带案先后深入达旗、包头达5此之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向他们讲解法律规定及本案事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促使两家企业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调解,促成了案结事了。当两家企业在调解书上签字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做企业这么多年,见过的法官也很多,像鄂尔多斯中院这样的法官真不多,你们才是真的在为人民司法,是人民的好法官。”听到这些,我们内心感到的不仅是激动,更是对身为一名共和国法官的自豪。向这样的案例,在开展“三到”“千名法官下基层”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数不甚数,中院的法官们用“能动司法”的工作作风自觉践行着“司法为民”、服务群众的理念。 (二)送法入企,为企业护航 为了给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鄂市法院通过不定期走访辖区企业,了解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妥善化解各类企业经济纠纷,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努力。5月19日,我院民二庭法官利用双休日时间,在庭长的带领下,前往鄂尔多斯市华研集团,倾听企业心声,构筑沟通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华研集团席子义董事长向法官详细介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并着重就近年来在鄂尔多斯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向我院法官进行了咨询。我院法官对企业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股权转让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并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常用法律做了讲解。为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我院法官还就当前我市金融危机背景下法院受理案件的诉讼程序、个案裁判标准等实例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这样的普法活动,不仅增强了企业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司法保障。 据统计,1-9月份,鄂市法院共组织法官612人(次)深入农村牧区、街道社区和全市90余家支柱型企业、规模企业进行走访,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法官主动带案下乡排查化解矛盾,诉前解决纠纷489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到”“千名法官下基层”服务活动的内涵。 二、下基层“服务群众”暖人心 鄂市法院根据自治区高院“千名法官下基层”活动的要求,把“机关转作风、干部受锻炼、群众得实惠”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亲自带队,动员广大法官深入基层为民服务,面对面倾听群众的要求,心连心感受群众的冷暖,切实扶贫帮困,架起了法官与群众的“连心桥”活动中,鄂尔多斯市中院40多名法官与达旗树林召镇平原村等8个村、2个社区60户农民结成帮扶联系对子。法官通过深入自己所帮扶的农户,开展“零距离”交谈,了解和掌握了帮扶农户家庭收入状况、收入来源、帮扶意愿以及对司法服务的诉求;根据帮扶农户家庭的具体情况以及帮扶意愿,共同研究制定了“手拉手”帮扶计划;与帮扶对象建立日常联系机制,发放“一对一”联系卡,互通联系方式,全面推进了结对帮扶工作,担负起了法官的社会责任。 为进一步开展好、落实好“三到”“千名法官下基层”活动,各部门和帮扶法官在案多人少的压力下,纷纷利用周末时间和下乡办案时间,通过驻村蹲点、实地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联系点群众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3月28日,我市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带领中院下基层服务工作组的全体成员前往树林召镇各联系点,与社区负责人座谈,对帮扶户进行摸底并送上了困难补助。4月6日,张民院长来到他所帮扶的2户困难户家中进行走访慰问,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产和家庭生活情况,当得知一户因儿子儿媳离异离家,家中日常生活无人打理致使祖孙三代生活陷入困难时,当即掏出了1000元给他们,让他们解决眼下春耕备耕困难,并鼓励他们要勇敢面对生活,早日重建幸福家庭。我院民三庭法官则联系了培训机构,为帮扶户子提供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民二庭庭长张越锋则根据自己帮扶户子的实际情况,为一位帮扶户子联系了当地企业的一份工作,解决了就业问题。各部门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自觉实践着“三到”“千名法官下基层”服务活动。 东胜区法院建立了为农民工讨薪专项工程,伊旗法院则成立了志愿者工作队,组织干警深入社区宣传创城与法律知识,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据统计,共有262民法官下到联系点开展结对帮扶调研,与基层群众“面对面”倾听诉求355人次,为群众生产生活献计献策、提供帮助102次,为困难群众捐款、捐助衣物、米面等慰问品共计100万余元。可以说,全院法官以自己的热情和行动积极地投身到了法官下基层的活动当中来。 三、 转作风“干部接访”解民忧 鄂市法院为进一步落实自治区高院“千名法官下基层”活动和的精神,把服务群众、温暖人心落到实处,自今年年初,就出台了若干举措,加大对机关作风管理的整改和督查,力求转变“坐堂办案”的工作作风,并把集中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作为践行司法为民、改进法院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妥善处理了一批存在隐患的涉诉信访案件,机关作风有明显改进。 “领导干部大接访”要求全市法院的领导要带头接访,其他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定时定点接访,以院长重点约谈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信访人,其他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定时定点接访、处置涉诉信访问题,分管领导随机接访上访群众和突发性事件为主要方式,集中力量化解涉诉信访问题,推动法院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规范化、制度化。在接访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群众的合理诉求,维护了群众的权益,使部分案件的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化解,也使机关作风有了很大改善,广大法官一致认为,通过大接访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使案件处理的质量和效果有了很大提升。截止目前,全市法院在“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中共接待信访人员759人次,接访案件503件,有效化解信访事件476件。其中中院领导接访41件,处理信访事件34件。市中院对中政委交办的10件涉诉信访案件,已全部化解;自查督办的4件上访案件也全部得到有效化解,提前实现了2个100%,即中央、自治区交办案件100%化解,其他信访案件100%化解。 司法为民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鄂市法院将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对“千名法官下基层”活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法院工作实际,狠抓落实,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不断扩展为民司法的广度和深度,为建设和谐鄂尔多斯谈砖加瓦,为十八大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而努力。 责任编辑:
羽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