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徽:以人为本的政法文化建设提振干警"精气神"
作者:李光明 发布时间:2012-12-17 13:59:01
走进安徽省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史陈列室,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今法治文化的时光隧道。
摆放在展柜中的判决书,从手写底稿到刻板印刷,承载着法院发展的厚重历史;珍藏在橱窗中的专业文献,从马锡武审判法到现代调解方式,静静诉说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雕琢在墙面上的烫金宪法,火样的文字昭示着法律的庄严与神圣。60年的法院变迁史浓缩于这间“博物馆”之中。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实践的真知。近年来,安徽省各级政法机关注重把政法文化渗透到工作的各个方面,涌现出一批颇具特色的文化集体,凸显基层文化活力,谱写了和谐文化新篇章。 “园林法院”也能解纷争 “没想到法院调解室跟公园似的,还能听故事,心情一下就舒坦了大半。”正在淮北市相山区人民法院凤凰山法庭现场调解的当事人告诉记者。 凤凰山法庭依山傍水,树木葱郁,双亭、广亭和舫亭3个苏州园林式的亭台坐落其中,构成了法院调解文化中心。 相山区法院院长娄勇志介绍说,双亭寓意“夫妻双双把家还”,用于调解婚姻家庭纠纷;广亭仿鉴北宋欧阳修亭中办案,取广开言路之意,用于调解行政纠纷;舫亭意指“肝胆相照,同舟共济”,用于调解民商事纠纷。 “浓郁的文化氛围不但能舒缓心情,中华传统美德更起着一种宣传警示的作用。”娄勇志说,该院在长期的调解工作中,秉承注重引导当事人与人为善、诚实守信、礼让宽容、勇于担当等传统美德,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四”调解方略,运用情景交融、法理并重、心理疏导、和谐美满互动机制,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诉。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该院各项工作得到显著提升,涌现出“高玉侠法官调解工作室”、“骆永华法官速裁工作室”等一批崇尚调解、明示和谐的示范点,获得了“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立案信访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紧抓队伍催生向上力量 “法院文化建设脱离了队伍建设这个根本,那就是‘瞎折腾’。”蚌埠市中级法院院长芈振环对文化建院感触颇深,“要想行之有效地大力培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就得提振队伍‘精气神’”。 基于这种理念,蚌埠市中院在开展法院文化建设中,始终盯住队伍建设不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坚持以道德观念、价值追求、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为内容,多层面立体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记者在蚌埠市中院见到,无论是办公大厅还是走廊过道,随处可见警示标语和激励良言。该院还创立了“三室”:院史陈列室呈现了建院60多年来,司法工作发展的风雨历程和优良传统;荣誉室展示了新时期以来该院获得的国家、省、市级200余项荣誉;廉政教育室书写了该院全国优秀女法官钱雪梅、全省“一等功”获得者葛继东、“中国好人”周理军等先进人物事迹。 队伍建设不能是“闭门造车”,还要让各界群众参与进来,促进警民沟通交流。为此,蚌埠市中院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3年来共接待40余批次、3000余人次实地参观法院建设,感受浓郁的法院文化气息。 品牌文化构筑和谐警营 《太和警韵》是太和县公安局的内部文学期刊,透过清新脱俗的文字和摄影作品,人们可以看到真实的警营生活,领略民警对生活的感悟。而与其他杂志不同的是,这些作品均是出自该局公安民警之手。 作为安徽省公安厅授予首批警营文化示范点,太和县公安局喊出“以文化育警打造警营文化新品牌”的口号,依托于书画之乡的深厚底蕴,打造出集创作、展览、交流、娱乐、心理咨询等10大功能于一身的警营文化基地。 书画家协会、收藏家协会、摄影协会让有共同爱好的干警相互学习交流;休闲沙龙、健身俱乐部等给民警在工作之余提供休闲娱乐服务。若是需要纾解负面情绪,民警还可以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宣泄室,对着橡皮人、宣泄墙呼喊、击打。 太和县公安局局长陈德奎告诉记者,该局是全市首家成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公安机关,现有9名民警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考试,其中3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太和县公安局通过不断创新警营文化理念,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公安文化环境,培养出了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战无不胜的民警队伍。”阜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许刚评价说。 博学精神丰富警队生活 “忠诚、博学、创新、卓越”是安庆市宿松县公安局“公安精神”的表述语,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凝聚着宿松公安的信仰和追求。 “我们是第一个将博学放在公安精神中的,体现了我局警营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宿松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潘传六说。 为了这个目标,宿松县公安局结合自身实际,设立球类、摄影、书画、写作、法律、计算机等兴趣小组,开展演讲比赛、岗位比武等各类文体活动,激发队伍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形成具有宿松公安特色的文化体系。 警营文化是公安机关之间、公安与群众之间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该局与县电视台联手打造反映真实警情警事的《警方天地》栏目,因其贴近生活而被广大群众喜爱;连续4年举办春节警民联欢晚会,举办了庆祝建党90年红歌会,由民警自编自导自演,以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唱响和谐警民关系之歌。 潘传六告诉记者,宿松县公安局将继续探索警营文化建设的新路子,拓展丰富警营文化内容,激发民警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永远保持住工作的持续动力和不懈追求。 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家住芜湖市镜湖区黄果山社区的18岁少年胡某,因患有癫痫病,生活不能自理,仅靠父亲外出打工收入维持生计。镜湖区人民检察院“一米阳光”青年志愿者在了解情况后,自发组织捐款,拎着水果、营养品,为胡某送去关心与鼓励。 围绕更好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目标,镜湖区检察院将创新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一米阳光”青年志愿者法律服务队。以“检察官社区工作站”为依托,志愿者坚持每周五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把法律文化送到群众心坎。一年来,这支志愿队伍共为群众解决法律难题125个。 如今,“一米阳光”已成为镜湖区检察院的创新文化品牌。该院检察长李晓玲表示,让年轻干警走入社会、走进群众,不仅能让他们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得到锻炼,在实际行动中深化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还能增加群众的信任感,积极与干警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警民关系。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