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一步的前行都注定艰难
——读江平《沉浮与枯荣》有感 作者:刘祖巨 发布时间:2012-12-19 16:47:00
这是一本传记,传记的主人江平老先生的大名不用赘述,但没想到这样一位热情的学者,成长得却是异常艰难。
留苏六年学习法律,毕业回国后,准备干一番事业。然后风云突变,反右运动开始,江平被打成了第一批右派,新婚的妻子离他而去,在劳动的过程中,被火车挂到,失去了一条腿,成了一个残疾人。等到平反以后,政法大学却解散,三十多岁的江平拖着一条残疾的腿,只能到北京郊区的一所中学当一名中学教师,教英语。直到政法大学恢复,人生中最宝贵的22年的光阴就这样被浪费了。 江平先生说:“我在能够为中国法治事业做贡献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人生最黄金的时代,恰恰应该是在三十岁到五十岁这二十年,我丧失了人生最宝贵的时间。” 一代人的命运往往为时代所裹胁,艰难的绝不仅仅只是江平老先生本人的命运,更是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缩影。 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一个近代史上曾遭遇亡国灭种危机的民族,一个曾经被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浪潮远远甩在身后的国家,他的自强、复兴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艰难。这份艰难贯穿于政治的变革之中,贯穿于经济建设之中,贯穿于文化的转型之中,同样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始终。 几千年的封建专治,几千年的人治传统,这样一个群体的法治化之路,怎么可能平坦呢?这样的转型注定是充满艰辛的。 无论对于今天的法治环境怎样评价,我们这一代法律人都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江平等老前辈们在一片法治的荒芜中,为我们开辟出了一条道路,虽然这未必是一条坦途,但对于前辈们的艰辛,我们今日始终应抱有一颗敬畏和感恩之心。 看看前辈法律人是怎么在法治之路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吧! 1989年,中国甲午海战,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寄希望于学习西方坚船利炮以自强的梦想彻底破灭,中华民族救亡存图的目光开始由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法”这个字眼,第一次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但最后人民的权利却并没有得到任何保障。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次立法尝试,却依然以失败告终。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一个新的法治时代到来了。 1979年后,我国大规模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史上的流金岁月到来。 …… 2011年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230多件法律、690多件行政法规、8600多件地方性法规…… 时间的刻度,记录下中国人追求法治的艰辛,也记录下了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于成就中,我们看到了今日中国人与法律人的幸运,于艰辛处,我们更能感到今日法治环境中种种不完备,只能促使我辈法律人在前辈们打下的基础上,更坚定的走下去,因为法治建设的道路远未完结。 但是我们这一辈可不可以让这里写下的一切,更具有法治和人性的光辉呢?我想我们能! 看看一生为民主和法治呐喊的江平老生先吧,即使遇到挫折。江平先生认为挫折都是暂时的,他说:“我对中国的法治仍然抱着乐观的态度。”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盼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