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法官风采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用爱心照亮迷茫心灵 为失足少年撑起蓝天
——记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少年合议庭审判长周俐莎
作者:陈晓霞   发布时间:2013-01-22 14:03:48


    “人民法院的刑事少年审判工作有其特殊性,刑事惩罚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审判让少年犯真正觉醒,采取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引导他们深刻认识自己所犯罪行的严重性,从中吸取教训,真诚悔过,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时时刻刻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每次开庭,周俐莎法官都会不厌其烦地说这一番话。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自1990年成立专门的刑事少年合议庭后,指定周俐莎从事刑事少年审判工作,她一干就是10余年。十几年来,周俐莎以其独特的审判风格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矫治了许许多多因缺少爱而畸形的心灵,呼唤了无数少年犯良知的回归;她以不懈的努力,探索适合未成年人犯罪 “教育、挽救、感化” 的刑事审判方式、方法。在她看来,每一个失足少年都是“折翼天使”,只要用心呼唤,没有回不了头的。在工作中,她严把事实和适用法律关,既要把握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从宽原则,又要充分考虑未成年犯罪的动机、主观恶意、年龄和初犯、偶犯、累犯的区别,把每一件未成年犯罪案件办成铁案。她如慈母般关爱着每一个失足少年,不离不弃地教育、挽救、感化、帮扶着他们,被失足少年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周俐莎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所办结的每一案件都凝聚着她公正之心、公平之爱,她所书写的判决书法理充分、有理有据,力求使当事人心服口服。

    2002年,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刑事少年审判作为全市法院示范,她在庭审前、审理中、判决后用心办理每一案件,在审判工作中,南岸区人民法院刑事少年审判工作在重庆市法院系统创立“六个之首”,即首先推进“圆桌审判”、率先实行“暂缓判决”、推行“判后会见家长制度”、落实“社区矫治和帮教”、将心理咨询引入刑事少年审判、首创“禁止令”。少年审判不是一判了之,而是始终坚持判后延伸教育,与未成年当事人保持良好的通信联系,通过朴实的文字、真诚的话语、真挚的感情,对失足未成年人谆谆劝诫和勉励,对受害者悉心慰藉和呵护,让他们离开法院后依然能够感受到关爱和温情,从而勇敢乐观地面对未来的人生。

    作为少年合议庭的中年女法官,周俐莎始终忠诚履职,公正办案,关爱失足少年,坚持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指导,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开展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经她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00余件,涉及未成年人1000余名,所办结的案件无一件错案或上访案件,所办理的案件经得起良知的拷问,经得起法律的考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工作期间,她积极深入辖区中、小学、社区学校开展法制教育200余次,受教育的师生及家长共计30余万人,接受青少年咨询数百人次,到学校、看守所、社区、乡镇开展帮教回访1000余人次,帮助了数名未成年犯罪人重返学校读书。十年来,周俐莎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政法系统“严打”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荣立人民法院个人“三等功”;授予重庆市法院系统“审判业务标兵”“调解能手”;誉为南岸区首届平安卫士“十佳干警”等称号,其感人事迹受到业内及社会媒体广为宣传和报道,深受广大群众的赞扬。

    心理辅导解心结

    “刚被羁押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就毁了,但通过您和心理老师的帮助,知道自己还有希望,不能再让家人为我伤心流泪了,假如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我会继续完成学业,通过自己辛勤的汗水来构筑我的未来。”这是未成年犯赵某写给周俐莎的一封信。

    赵某案发前曾是周围邻居们都喜欢的好孩子,由于在青春发育期间,逆反心理较为突出,加之父母监管不严,经常上网不学习,长期观看不健康的电影、录像和书籍。此次他因强制猥亵罪、强奸罪、盗窃罪接受刑事审判,细心的周俐莎发现,赵某在庭审中言语消极,举首投足不自信,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明显的绝望。“这怎么行?孩子以后的路还很长,如果就这样一蹶不振,以后还怎么健康成长呢?”想到这儿,周俐莎联系心理咨询专家对赵某进行单独心理辅导。一开始,赵某不停抽泣,悲叹自己前途一片暗淡、无路可走,心理咨询专家就用温和的话语开导他,逐渐打消他的绝望感。接着询问他的家庭情况,终于打开了赵某的话匣子,就耐心地倾听下去,两人的话题又接着转到如何克服青春期间的躁动。周俐莎也很真切地说道:“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性的需求,这是人的本能。但需求和实现需求不能等同,必须有度的约束,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他有理性的一面。相信你通过此次教训,能深刻领悟这个道理。”长达两个小时的心理辅导结束后,赵某的面颊终于浮现出久违的笑容。几天以后,赵某怀着激动的心情寄来了这封信。看着这些激昂向上的文字,周俐莎久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周俐莎对待失足少年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用爱心为失足少年撑起了一片蓝天,保护着这群特殊的孩子,大大超过了他们父母的亲子之爱。

    “判后诊疗”话关爱

    2010年9月20日上午,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在“圆桌法庭”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判后诊疗”座谈会。在审理中,吕某等四名未成年被告人均认罪好,家长积极配合,主动赔偿受害者损失、退还赃款,向被害人诚恳道歉并求得被害人谅解,以抢劫、抢夺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为了消除各被告人再犯罪隐患,主审法官周俐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判后教育措施:一是请来了从事多年未成年人犯罪管教工作的警官,对判处执行刑的吕某单独进行判后心理诊疗,引导其正视挫败,安心改造,早日获得新生;并对其家长进行耐心说服,鼓励其对孩子不离不弃,帮助孩子度过人生低谷;二是召开“判后诊疗”座谈会,审判人员、被害人、心理教育专家共同努力,帮助判处缓刑的三名被告人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督促家长转变落后的教育手段。通过教育心理专家的深刻剖析,帮助被告人及其家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未管所管教干部举出实例让被告人和家长树立了坚定的信心。

    会上,周俐莎一再表示,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需要社会共同关注,今后由审判法官、心理教育专家、被害人、法定代理人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判后教育模式,将逐步引入到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活动中,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跟踪帮教促新生

    有的失足少年因一时冲动犯下错误,他不仅要承担法律后果,还要面对社会的冷漠和人们的白眼,身上仿佛永远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周俐莎极力挽救,用爱心感化他们。尽管她是法官,失足少年都喜欢叫她“周妈妈”,并且喜欢向她倾诉各种心事,这个“周妈妈”总是面带笑容,让他们又敬又爱,她会主动倾听他们内心的故事,会在生日时候提着蛋糕看望他们,会在刑满释放时接他们回家……

“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叫您一声妈妈,作为一个重生的人,是您给了我这次重生的机会,从我拿到判决书到即将走出监狱的这长达四年的时间里,让我真正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马上就要出去了,心里有些不安、犹豫、彷徨,不过最大的感受是期待,期待自己早日出去把这些年学会的知识付诸于实践,但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放弃……”

    读着小文的来信,周俐莎眼睛湿润了,她仍然清楚地记得四年前小文在法庭审理时的景象,那时他眼神里充满着悲观和愤怒,甚至威胁检察官:“你等着,我总有出来的那一天!”怎么样才能让小文认识到错误,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呢?周俐莎选择了写信与回访“双管齐下”的办法。通过写信交流,周俐莎把一直想说的但由于小文情绪抵触而没能说出去的话,情理交融地传递给了小文。与此同时,周俐莎还时常赴监所探望小文,给他带去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更少不了耐心的劝导和叮咛。刚开始的时候,小文对周俐莎心存戒备,不愿意与她交流,但随着时间推移,周俐莎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不厌其烦的教导,不断滋润着小文那颗焦躁的心,让她慢慢体会到了周俐莎的苦口婆心,渐渐把她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送法进校传真情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探索出了一套包含预防、惩治、挽救、帮教、感化、新生等方面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加强与区政法委、区教委、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各街、镇(社区)联系,创新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方式,先后与区教委达成了法制教育协议,与少管所签订了帮教协议。周俐莎积极推行校外法制教育模式,她在做好未成年审判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起触及每一个心灵的教育责任,积极送法进校园,以“大课堂、大报告、小课堂、小主题”的形式,通过典型案例、教育短片、法律讲解等,让学生提高法制观念,提高防范意识。近两年来,共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40次,受教育的师生及家长共计8万余人,此外向社区学校送法10次,受教育2万人。她始终坚持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为宗旨,为使暑期中的青少年学生树立远离犯罪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双脱离”情况发生,积极推行青少年“模拟法庭”,使他们离校不离教。

    2012年,由区政法委、区法院、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社区青少年“模拟法庭”比赛首场观摩表演在区法院一法庭隆重举行。本次表演赛的策划、编导、排练指导人之一的周俐莎,对首场“模拟法庭”的架构、两个表演队的特殊组合情况及各队的表演效果等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其点评既客观分析了孩子们进入角色的难度和表演的成功所在,又反映了目前未成年人的犯罪动向,引起了到场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其他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青少年“模拟法庭”的推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周俐莎用实际行动把爱延伸,使判决结果不仅仅停留在判决书中,使少年审判不再那么冰冷、无情,而是用心温暖着每一个失足少年的心,帮助他们重塑个性、走向新生。

    前科封存展前程

    小张是重庆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在他16岁那年,因盗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宣告缓刑后,小张回到了原学校继续读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为高中学业画上了句号,但面对自己还有缓刑考验期,担心大学会因为他的犯罪记录会取消录取资格,他悄悄把自己心中的苦恼告诉了周俐莎。在高考录取前,周俐莎为了给改过自新的少年拥有一个同样美好的未来,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提出了一个大胆建议:“能不能不要将小张犯罪的材料交大学,可以转由南岸区法院少年法庭保存吗?”经过多次与学校衔接,最终学校采纳了周俐莎的建议。至此,失足的未成年人在“法官周妈妈”的精心保护下,顺利完成了学业。

    “法官”和“妈妈”是两个矛盾的角色,一个象征着正义、威严和震慑;一个象征着宽容、慈善和温暖。而“法官妈妈”却要将这两个角色有机地结合。因此,这不仅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能量,一种给人温暖、引人向上、激人振奋的能量。这十年来,正是周俐莎对这一角色的深刻领悟,就是从其身上折射出来的这么一种特殊的能量,在影响着经她审判过的每一个“特殊孩子”。在盗窃、抢劫、伤害无所不做的少年犯中,这些案件被送到南岸区人民法院后,周俐莎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和每一个失足少年。十年来,她利用工作之余给这些“特殊孩子”的书信就近500封;自己掏钱为少年犯买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生日卡、奖励品等不计其数。就是这些热情洋溢、真诚朴实的信,母亲般点点滴滴的爱,激励了无数个十子路口徘徊的迷途少年的心,许多孩子都亲切地称她为“周阿姨”、“周妈妈”,正是无数少年的心铸就了她“法官周妈妈”的称号。

    “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在一批又一批未成年人悔悟与乐观向上的背后,有着少审法官无怨无图的操劳和奉献,一张贺卡、一封信件、一个小小纪念品对于周法官而言已经是工作中很平常的事情,但也更加证明了失足少年对周法官的辛勤工作所表示的感谢。周俐莎用一颗纯净的心灵,为失足少年们擦亮了曾经灰色的天空,让孩子们觉得生活在蓝天下是那样的美好和自由。



责任编辑: 纪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