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遏制“舌尖上的腐败”还需法律约束
作者:张智全   发布时间:2013-02-07 09:16:46


    年末岁尾,公款吃喝再度引发公众关注。自2012年年底中央有关“厉行勤俭节约”、“严禁超标准接待”的规定出台后,一些部门和单位仍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将公款吃喝乔装打扮后转移到了更为隐蔽的地方。以部分驻京办餐厅为例,至少3日内餐厅包间和宴会厅都被预订一空,主要是国企和政府部门的公务接待及年会,每桌宴请一般是3000元起步、5000元标准、8000元像样,上不封顶,不少宴请实际上每桌超万元。(《新京报》1月28日)

  一直以来,“舌尖上的腐败”屡禁不止,饱受公众诟病。在不少地方,公务接待不顾标准限制,动辄吃要燕窝鱼翅,喝要茅台五粮液,奢靡之风甚嚣尘上,以致“天价烟”、“天价招待费”、“一顿吃掉一头牛,一屁股坐着一栋楼”等现象成了常态。公务接待由此变成了“职务福利”,成了拉关系、套近乎、走后门的欢迎宴。如此铺张浪费,既败坏了社会风气,又混乱了思想,贻害无穷。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不言而喻,“舌尖上的腐败”危害巨大,影响恶劣。表面上,公款吃喝剩的是饭菜,但实质上是浪费了纳税人的血汗钱,因此寒的是民心;表面上,公款吃喝浪费的是公款,但实质上透支的是公信。如果任其蔓延,势必败坏党风、整风和社风,势必有洗坏形象、洗掉公信力的危险,决不可等闲视之。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舌尖上的腐败”长盛不衰,究其原因,既有吃喝成性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习惯作祟,又有“吃公用公不心疼,不吃白不吃”的侥幸心理作怪。但最关键的,是对公款吃喝的处罚还停留在违纪的层面,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不可否认,为遏制“舌尖上的腐败”,近年来不少地方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由于权力运行不透明、监督约束不到位,导致处罚、追究起来缺乏应有的力度,不能伤及公款吃喝者的痛处,不但没能从根本上遏制公款吃喝的奢靡之风,反而在客观上怂恿了歪风邪气的流行,以致当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达到3000亿元触目惊心的地步。鉴于此,运用法律规制公款吃喝,势在必行。

  常言道: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当前,“舌尖上的腐败”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必须综合运用制度和法律的手段正本清源。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必须高举法律的利剑,打破“法不责众”、“吃吃喝喝犯法”等认识上的误区,对敢于顶风而上的违规者严厉问责、依法查处、绝不姑息。只有法律给力,才能真正形成刹歪风、树新风的正能量,真正营造出“崇俭抑奢、风清气正”的好环境,真正取信于民。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盼盼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