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立法> 动态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天然湿地减少 代表提出"地球之肾"需立法保护
作者:陈丽平   发布时间:2013-03-19 09:47:54


    “应加快制定湿地保护法。”台盟福建省副主委、厦门市主委,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紫萱代表近日向全国人大会议建议。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造就了包括《湿地公约》列出的全部湿地类型。

    陈紫萱认为,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国天然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陈紫萱说。

    据统计,我国近40年来已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13%的湖泊消失,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质因污染失去了饮用水功能等。

    陈紫萱说,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目前,我国三大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海洋均有专门立法,但湿地保护的规定散见于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且内容比较原则、抽象,可操作性较差。

    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后,国内一些省市相继启动了湿地保护地方立法工作。目前已有13个省份出台了有关湿地保护方面的规定。

    陈紫萱建议,国家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先行出台湿地保护条例,待实施一段时间,条件进一步成熟后再上升为法律。立法应包括以下内容:界定湿地的含义;完善我国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湿地生态影响评价制度;确定湿地开发利用许可证制度,实行有偿利用;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并明确生态补偿方式;建立湿地开发利用评估制度。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