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邓正来的读书之道
作者:许家华   发布时间:2013-03-20 09:06:25


    任何社科学问,只有不断对其进行分析、批判,并在这种分析、批判中进行“优胜劣汰”的吸收、传承与发展。作为社科学问中的“显学”,中国法学在近三十余年的学术发展中去的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对法学命题的一次次批判更是把法学研究推向了更高的维度。尤其是2005年任教于吉林大学的邓正来在《政法论坛》第1至4期上陆续发表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一长文,试图寻找法治的中国道路,并为力图为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而对张文显、梁治平、苏力等法学家所主张的法学理论进行批判, 在这场持续多年的论战中,不少知名法学家、青年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入论战的行列,或支持或反对或再立观点,进而在法学学术圈内引起了一场空前的批判与反批判的知识互动。与此同时,该文还主张法学人从全球时代的世界结构视角去认识“中国问题”,进而建立中国人自己理想的法律图景。《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激发了一场异常激烈的讨论,围绕邓正来的著作,可以说至少产生了一千篇以上的论文。

    邓正来先生抛砖引玉的学术批判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促使法学家开始仔细中国法治的理想图景,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中国法治道路研究所坚持的原则。不言而喻,《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出版发行是21世纪以来中国法学界乃至整个思想界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其所抛出的“邓正来问题”所引出的学术探讨开创了“自民国以降法学界集中评论一位学者某部著作的最大盛况”(林来梵语),更为中国法学研究进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邓正来先生能写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同他的学术品格和读书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常说,做学问首先要有气象,要有全局观,了解本学科的基本脉络和前沿动向,这样才能给自己定位。而一旦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要像千斤磐石那样扎下去,使自己成为地基的一部分,让后来者都无法绕开你。他在90年代组织“六郎庄读书小组”,读韦伯、读哈特、读哈耶克,纯粹读书、纯粹讨论、纯粹写作。在他的读书小组中,每次都是由一人朗读,读一段然后开始讨论,遇到难句或涉及关键概念的句子则读完一句就讨论。邓先生对成员要求控制阅读的节奏,这种阅读方法正体现了他反对“印象式阅读”、强调“深读”、“慢读”的成熟读书哲学。后来在他在吉林大学创办小南湖读书小组、原典精读和大师思想讨论课,也讲到读书“慢慢来”意味着,从不会讨论到学会深入探讨问题,是一个需要慢慢转变的过程,从把知识视作外在之物到把知识视作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需要慢慢转变的过程。它也意味着,读书和做学问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慢慢地”认真磨砺与涵养的过程,是一个与自己生命紧密相关的逐渐展开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训,他们开始能够融入到这种课堂当中去了,也慢慢意识到知识实际上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他这种读书的纯粹同做人一样,他做人毫不做作,从不掩饰对学术体制的不满,正是他这种不苟且的品格,让他在浮躁的时代里保留着一份纯粹的心态,能够创造出一个自治、自足的学术生态,安心做学问,维护知识和精神的家园。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盼盼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