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如工画师
作者:蒋一峰 发布时间:2013-03-25 09:49:52
我们每每乐山乐水,畅游五湖四海,游兴甚佳时,若能从山水美景中有所领悟,我想,自是不虚此行。
台湾作家林新居在他的禅理散文作品中写道,苏轼有一次畅游后借宿东林寺,与照觉总禅师谈论禅,有所省悟,黎明时分写了诗偈献给禅师:“溪声尽是长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从这首诗中可以了解到东坡先生至深的禅悟境界,如果体会不出“山河大地尽是法身”的真义,便不会写出如此高妙的诗来。东坡先生乐观豪迈、飒然超离的诗词,与他的透彻的禅学修养是紧密联系的。他的诗境等同禅境,“每逢佳句则参禅”是他从事创作的体会。他的很多诗词也都深入禅髓,如前面提到的诗句,把佛理禅意与“山色”、“溪水”融为一体,读来别具韵味,有一种空灵的感觉。 释儒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融合中已经水乳交融。中学学语文时我们就接触到了这方面的一些诗词,但那时只是感知其中深深的哲理,诗中浓浓的禅意却不太注意。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和苏轼的“溪声尽是长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只是摇头晃脑地读过,但却从未真正感受过那样的境界。 去过江西和庐山多次,早就想去东林寺,但一直没有去成。游过一些佛门名寺,刚开始时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去的。然一旦走进这些寺院,寺门里面不同于都市喧嚣的氛围总能引发我思索。每当怀着平静的心情静静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时,那一张张善良微笑的脸庞就会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心里顿时感到温暖起来。有一次恰逢春雨绵绵,耳边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也成了美妙的音乐。只有亲身体验了这一切,才略微领悟到了“一声入耳里,万事心中空”的清宁与平静。 当今是一个喧嚣的、甚至有些聒噪的时代,都市的喧哗、生活的忙碌等等这些都让我们的心烦意躁、迷茫而孤独,我们的心要有个歇息的地方,即使是片刻短暂的休憩,也是一种放下后的调整,便于汲取智慧与勇气,更容易理解“慈悲”的意义,更加懂得什么是珍惜和感恩。 我看过一本书,书中说的是有位儒者问禅师:“何谓禅法要义?”,“你听山泉琤琮声了吗?”禅师反问,儒者点头。“那么”,禅师微笑,“我一切都告诉你了”。是啊!透过自然的韵动,从自然山水的和谐里,我们学到,不,是发觉到,深厚的智慧原来就在我们的自性的真如里。 华严第四会,觉林菩萨说偈赞佛,有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湖光山色,泉水溪声,同是黄山西湖,一千人有一千种心境,便有一千种景致。心境即是山水,山水不外乎心境的外化么?(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盼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