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温《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感
作者:蒋一峰 发布时间:2013-04-10 13:17:08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些日子,我车过西湖时恰逢雨后,西湖的美景让我心旷神怡。我看着车窗外的美景,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父母在西湖边教我读苏试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一诗的情景。 我从小对西湖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记得我五、六岁时,还正值文革时期,那时交通还很不方便,去杭州是要先坐轮船到海宁市的长安,然后是火车到杭州。父母为了能让我长点见识,不惜费钱费时,特意请假带我到杭州西湖玩,回想起来父母对我真是用心良苦,西湖便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游玩的名胜风景区。高级知识分子的老爸和小学语文老师的母亲是在美丽西湖边,教会了我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还给我讲了好多有关西湖的美好故事,这是我玩的、听得最开心的一天,一直深深地保存在我的记忆里。长大后,我到杭州上学后的第一个周未,就特意去西湖边拍了一张照片给父母看,两位老人家是我语文的启蒙老师。 我爱读苏试的诗,因为他的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荡漾着激越的情感。据史料记载,苏试曾写了大量咏西湖景物的诗,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是最绘炙人口的一首,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轼时任杭州通判期间。诗句描述了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就像绝代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做我国古代美女西施,极写西湖之美,比喻奇特、新颖,虚实结合,令人遐想,刻画出西湖的天生丽质和动人神韵,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同时,从题上可以看出,诗是苏轼与友人在西湖边饮酒遇到“初晴后雨”时所写,诗把西湖写得美丽动人。900多年来,妇孺皆能朗读,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西湖也因此诗赢得了西子湖的美称。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联系同题第一首诗的前两句“朝曦迎客艳重岗,晚雨留人人醉乡”来看,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韵。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为西湖写下了千古绝唱。 将西施比西湖,比喻恰当。西施无论淡妆或是浓抹皆美,原因是她天生丽质;西湖不论风雨晦明皆美,也是由于出自天然。将西湖比西施,也能将让人产生联想,西施的一笑、一颦、一嗔、一回眸,动人心魄,犹如西湖的风雨晦明变化,无所不美,美女与美景互为衬托,交相辉映,使游人在旅游中不知是观赏西湖,还是欣赏美女,这大概是此诗能誉满古今、声蜚中外的原因吧。(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盼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