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检察院>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金溪县检察院创新机制有效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作者:李立坤   发布时间:2013-04-18 13:46:41


    近年来,江西省金溪县人民检察院本着教育和挽救的原则,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具体司法实践,在审查起诉环节试行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即对符合一定条件、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暂时不做出是否起诉决定,代之以设立一定的条件进行考察,而后根据其考察期间的表现做出不起诉或者起诉决定,有效维护了未成年人的权益,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金溪县人民检察院未检科在办案中发现,许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不大,系初犯或偶犯,但由于不具备《刑法》规定的“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情节,检察机关只得依法提起公诉,法院也只有依法对其处以轻刑,给未成年人的人生留下犯罪污点。有的未成年犯因此自暴自弃,不利于帮教改造;还有的未成年犯因在羁押期间被“交叉感染”,重新犯罪机率较大。另外,有些轻刑犯及家人则认为司法机关处罚太重,不给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因而产生怨恨和逆反心理,甚至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在广泛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金溪县检察院试行了附条件不起诉的做法,形成了规范有效的工作模式。

    严格实施主体 使其改过自新

    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实施主体上,集中于未成年人,对于其他符合条件的案件,可以扩大至在校大学生。适用案件类型为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犯罪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单处附加刑的轻微刑事案件。适用条件需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系初犯、偶犯,没有前科劣迹等;在实质条件上,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要好,有悔罪表现;对有被害人的案件,必须当面或书面赔礼道歉,并达成刑事和解协议;对被害人经济损失给予赔偿;不再具有社会危险性。

    3月9日,该院对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附条件不起诉处理举办首次公开听证会,这是全市检察机关首例,全省也很少。会上邀请了县人大、政协、政法系统、妇联和学校代表等多部门的20余人参与讨论。听证会上进行了无记名投票,并现场进行了唱票,13名受邀代表全部投了赞成票。次日,院党组参考听证会上的意见,经检委会研究决定,对黄某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设定考察期为9个月,要求黄某在9个月内表现良好,加倍学习,不能再次触犯法律。在考察期内承办人跟踪做好后续帮教工作,助其验收“合格”。同时向学校发出书面的检察建议,建议学校对学生加强基本法律知识和宣传;在黄某考察期内,学校要指定专人,配合司法机关做好黄某在校表现、学习、思想的考察工作。

    严格规范程序 确保办案安全

    附条件不起诉首先必须严格规范程序。启动程序由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承办人审查后决定是否启动。由犯罪嫌疑人所在单位、社区、乡村、学校等组织对其案发前表现,家庭成员结构,管教帮教条件等进行调查,初步明确帮教管教单位和责任人,并形成社会调查报告加盖公章送检察机关备案审查。承办人对案件能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提出初步意见,经未检科集体研究,报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对经讨论决定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应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及案件双方当事人签收。考察期满,承办人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考察帮教责任人的意见,汇总情况,向检委会汇报最终处理意见。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加强监督力度。在决定附条件不起诉前,邀请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院和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对案件能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及适用后的效果进行评议。纪检监察部门对是否规范执法进行全程监督,保证附条件不起诉工作所办理案件的公正、透明,确保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此外还对拟附条件不起诉案件必须作出案件风险评估,是否会引发涉检上访事件的发生,以确保办案安全。

    联合多方力量 增强预防效果

    检察机关与多方力量相结合,共同做好附条件不起诉工作。检察院在开展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工作时广泛联合多方力量,将承办检察官、学校老师、团委干部、未成年人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专门的考察小组,共同完成对失足未成年人的考察帮教工作。同时,该院还引入高校教师、社工等社会力量,协助开展社会调查、心里辅导等工作,并聘请心理学专家对考察对象进行心里辅导,开展心理测试等。

    同时,共性考察与区别对待相结合,增强预防效果。由检察机关牵头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共性考察,通过定期法制教育、提交思想汇报、定期约谈监护人等方式进行考察帮教。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针对每一名被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考察小组都会根据案件特点、个人表现为其量身制定个性化的帮教方案,从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社区关系重塑等不同方面为其开出“改造药方”,进行正确引导。另外,该院还针对在校学生和非在校生都制定出不同的考察工作细则,并对因犯罪和短期羁押造成精神伤害的未成年人进行定期心理辅导,组织长期放纵自己的青少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促使未成年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来源: 正义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