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古衙楹联中的法律文化
作者:章友军   发布时间:2013-07-09 10:44:14


    西方有大量的法谚让人耳熟能详,例如:“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塞尔苏”,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霍姆斯”,“认真地对待权利——德沃金”等等。同样的,在中国,也有不少这样精炼的法谚,例如:“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有法不行,与无法同——苏轼”等等。然而,中国的法谚不仅在数量上远远少于西方,而且其为人所熟知的程度也远不如西方的法谚。另一方面,古代中国还有不少质疑司法的熟语,例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增广贤文》”,“气死莫告状,饿死莫做贼。——《增广贤文》”。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楹联。作为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形式,楹联无疑是清朝时期以科举进身的官员们所擅长和热衷的文学体裁。其热衷的程度之深,以至于一大批文人出身的将军也能提笔随手写来,且艺术水平之高,让人惊叹。有一种说法,叫做将军写联,联写将军。像洪秀全、石达开、曾国藩、彭玉麟等人,皆是此中高手。例如,

    洪秀全自撰卧室联,后题于南京新政大殿:

    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

    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仁人

    石达开撰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父老,还我河山!

    曾国藩题四川新都桂湖联: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彭玉麟题泰山望仙楼: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宅,万方多难此登临

    其实,楹联并非清朝才出现,相传最早的楹联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也是最早的春联。此后各朝各代,楹联皆有精品,例如,

    苏轼题黄鹤楼: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董必武题武侯祠: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但是相对来说,清人的楹联就像唐人的诗歌一样登顶高峰,无人企及。就像林则徐联所道出的: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今天,在各地的名胜古迹,我们仍然可以欣赏到古人留下来的佳作,除了江湖山水、庙堂殿宇之外,像内乡县衙和山西平遥古城等古代衙署也都保存了大量的清代楹联。这些古代衙署楹联不仅文学水平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而且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思想和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清朝时期的司法观念,有着非常独特而实用的价值。

    因此,笔者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形式楹联,暨当时文官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施政理念、司法观念而创作并张贴于衙署的古衙楹联为对象,对中国古代司法观念进行有限的探究,以求抛砖引玉。

    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入世观

    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代的清官,都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自己的终极价值追求。反映到楹联之上,最为著名的就是下面这副悬挂于河南内乡县衙三堂的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副楹联可以说是古代清官最真实的写照。一方面,古代县官大多是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因此一官的得来其实非常不容易的。清正廉洁的官员往往容易得罪上司而招致免官罢官。不荣不辱既是真实的写照,也多少有点无奈吧!但是既然是一任父母官,就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正如下联所说的,百姓是衣食父母,自己也是百姓中一员,只有真心对待百姓,不可欺骗百姓。这副楹联说明古代清官清醒地认识到了地方上百姓与父母官的辩证关系,地方要靠一官,一官也离不开百姓,为官的根本就在于百姓之中。

    下面这副内乡县衙大门联不仅表达了古代清官是多么重视对自己治下的治理,更强烈地表达了要造福一方百姓的决心:

    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

    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还有一副内乡县衙主簿衙门联,这副楹联一样把为官的要务落在了百姓身上: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除了内乡县衙楹联之外,还有不少表达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的官衙楹联,例如:

    据《对联欣赏》一书中载,清代朱经畲在湖北当官十余载,“不名一钱,卒以贫死”,他曾在官署题联,表明心迹:

    才能济变何须位;

    学不宜民枉有官。

    清代张鼎任徐州兵备道,统兼军事、航运、海防,权势极大,但他手握重权不专权,巧妙地以对联的形式表明心迹,自己决心官清似水,为民作主:

    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十里河流,涓涓都从心上过;

    官作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

    二、敬天爱民的廉洁观

    古代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读书的目的,因此非常重视自身的修养。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实古代清官在为官时更加重视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强调对天地的敬畏,对百姓的宽爱,这在不少官衙楹联中都有反映,而且数量最多。例如:

    清代名臣林则徐在担任浙江廉访使时,曾榜书大堂对联: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清代梁章钜也是清正有为,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他在48岁授湖北荆州知府时,就题有府署大厅联云:

    政惟求于民便;

    事皆可与人言。

    清代还有一个叫戴远山的,为送一位朋友去云南任职题赠联句,对为官之廉说得最透彻: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清代清官赵慎畛,在桂林府衙撰写的对联,表达了他廉洁奉公的决心: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内乡县衙大堂楹联,把贪污害民提高到欺天负国的高度,真是掷地有声,充满正气: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河南内乡县丞衙大门对联,强调不可贪墨百姓钱财:

    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

    清县志称为““严明敏干”的湘阴知县罗士修,在康熙57年也作过一联,重申收受半文,天地不容:

    掌湘阴一颗印,春温秋肃;

    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

    清朝嘉庆年间有位清官藩司参议钱显,他在任上时,令所属官衙都要贴上对联:

    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

    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湘楚楹联》刊载,史称“起居于寒素”的清官陶澍,37岁升任江苏道监察御史时,在官署厅堂自撰楹联:

    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

    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

    要别人半文,自己便不值半文,“陶青天”为官的这一价值观,在贪风竞长的不送钱不办事的官场腐败之时,实属难能可贵。他敢公开承诺,能洁身自爱,廉于政事,勤于任事,正是由于有“衣被志万家、六事廉为本”的心怀。

    清代余云焕撰写了大堂联:

    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

    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告诫官吏,清正廉洁非异事,责问官吏,自身俸禄从何来?看似平常,却颇具深意,耐人寻味。

    三、昭天理,摒私情的公平观

    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法律是公平的,严格的,这从古代县衙的楹联也能看出。

    内乡县衙刑房楹联,虽然比较刻板,但却一语中的:

    按律量刑昭天理;

    依法治罪摒私情。

    内乡县衙二堂楹联,不仅强调了不得徇私,而且提出了“罚疑唯轻”的刑法原则,对中国的刑事审判影响深远: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清代武承谟为无锡县令,在接印前一日就悬挂了对联,这是安民告示、施政纲领。衙前照壁上的对联是:

    罔违道,罔怫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此联一贴出“平日绅衿之出入者,皆悚息危惧”,确实起了震 之功。清康熙年间,史书上称赞徐士林“治狱如神,多决疑案”。武承谟任皋司时,在大堂自题楹联:

    看阶前草青苔绿无非生意;

    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

    下面是福建福安县衙的一副对联:

    什么叫好官?能免士民咒骂足矣;

    有何称善政?只求狱讼公平难哉。

    人们知道,在旧社会几乎无官不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也不乏清官廉吏,这位则要做“免士民咒骂”的“好官”,行“狱讼公正”的“善政”,实在难能可贵。如真落到实处,当是此地百姓的造化。此联采用自问自答的疑问句式,提出了为官的最低标准,同时也道出了为官的最高标准,使人品出为官清廉的难处。

    四、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息讼观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中国古代有息讼罢争的传统观念,这在今天又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古代的息讼观,其实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息诉罢访,而是对恶意诉讼的有了正确的认识。例如山西平遥县衙大门的门联: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十五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他在大堂撰写对联,以自身经历举例,告诫法度的森严,执法的公正,立志当官不糊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

    清代余小霞珍惜官位的来之不易,珍惜民众期盼之情的难得,应勤政爱民,做到问心无愧。他还为桂林知府的仪门撰写了一副对联:

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

    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

    上联所表达的是“慎讼”原则,它告诫民众提起诉讼要冷静思考,独立判断,不要制造诉累,诉讼毕竟费心费钱费力;下联所表达的是“公断” 原则,告诫法官为官断案要勤勉清正,审时度势,依法处理纠纷,断案并非可以为所欲为。

    清末俞樾题江苏某官署联则谆谆劝告大家息讼,不要轻易提起诉讼

    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平反,已苦下情迟上达;

    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醒,莫将私意入公门。

    清代桂超万任栾平县令时题大堂联云:“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以赌咒发誓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也算难能可贵。



责任编辑: 王博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