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望七月
作者:张智全 发布时间:2013-07-12 09:48:19
又是热浪袭人的七月。静坐在空调房间里,遥望窗外白花花的毒太阳,以及毫无生气的水泥森林,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孩提时代在农村老家度过的诸多七月来。 老家在渝鄂交界的大山里,山高坡陡,常被外人视为贫瘠不宜居住之地。倒是镶嵌在半山坡上的层层梯田,在即将成熟的稻谷的装点下,宛如金黄的飘带,给人一种诗意的快感。坡上成片成片的灌木和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桐子树,经不住灼热阳光的烘烤,卷曲着苍翠的叶片,耷拉着脑袋,显得有气无力,让人倍感七月阳光的十足威力。 七月是乡亲们最繁忙的时节。在庄稼和杂草共同交织的深绿色画面中,为避免正午毒辣的阳光,男女老少总是早早地起床,扛着锄镐,背着背篓,精心地在田园里侍候着庄稼,以辛勤的汗水换取秋天的收获。而尚未成年的农家孩子,总会提着小小的提篮,一会儿走在田坎上,一会儿又踏进青纱帐里,摘取那一根根已经成熟得快要爆炸的豆荚;或者三五成群地吆喝着肥胖的牛羊,走走踏踏,累忙忙地放牧着纯真的童年;湛蓝高远的天空中,偶尔飘过几朵棉絮团似的的白云……乡村七月的田野,遂定格成画家笔下最浓最沉的五彩色调。 七月还是乡亲们最艰辛的季节。老家山坡多,耕地保水能力差,几天大太阳的烘烤,作为饲养生猪主食的红薯便会气若游丝。为了嗷嗷叫的猪仔,公鸡刚打鸣,乡亲们便早早起床,于晨曦的微明中,将农家肥做成的粪水,盛装在容量达100余斤的粪桶里,艰难地挑向地头,一遍又一遍地泼洒着临近死亡边境的红薯,期待着它们的再次勃勃生长。远处,群山幽黑;近处,树影朦胧,乡亲们已累得气喘吁吁。玉米成熟的时候,更是全家老少齐上阵,将一个个硕大的玉米棒子,满满地盛放在背篓里,像蚂蚁搬家似的,背回自家院落,堆成一垛垛金黄的小山。热浪滚滚,没有一丝风,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脸上总是汗珠纵横,甚至衣领上都凝结成了白白的盐花。见此情景,最令心疼孩子的父母感慨不已,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多年来的教诲:“娃呀,农村人苦,多读书吧,跳出农门后再也不受这份罪了!”其情其景,至今仍难以忘怀,让人铭刻在心。 七月更是牧童疯狂作乐的季节。刚刚吃完午饭,耐不住寂寞的牧童,便三五成群地结伴而行,赶着自家肥壮的牯牛和羊群,在烈日的暴晒中,相约来到溪流中的深潭,纵身一跃,一个猛子扎下去,如欢跳的鱼儿,尽情地在水中畅游。很快,几个小伙伴便打起了水仗,洁白的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上下翻飞。为了玩得更过瘾,牧童们将牯牛吆喝进深潭,骑在牛背上玩乐。牯牛兴奋地嗷嗷直叫,驮着小主人在水中任意驰骋。玩累了,几个小伙伴爬上溪边的大石头,光着屁股享受日光浴。当周身的水珠散尽时,感觉有点饥饿的牧童们,又悄悄地跑到地里摘几个番茄猛吃起来。远处,牯牛和羊儿正躲在树阴下,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青草,蝉儿也经不住诱惑,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欢唱,更加衬托出田野的幽静……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玩得筋疲力尽的牧童们,在小狗不耐烦的催促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走回农家院落…… 乡村的七月,永远那么热辣而富有情趣! 如今,我已辗转奔波走进了喧嚣嘈杂的城市,栖身于水泥森林构造的“笼子”里,在空调散发出的凉气中,面对七月的汹涌热浪,再也不必担心幼时面朝黄土背朝天太阳炙烤带来的痛楚。尽管如此,心中却总觉得少了儿时的欢乐和充实,少了一种在苦难中历炼的刻骨体会。于是,每每回想起乡村的七月,那鲜亮如昨的画面遂蒙太奇般荡漾在心头,仿佛就是农民诗人笔下最美丽的田野。它以大地为纸,以锄镐为笔,以汗水为墨,写下的诗行,不论是绿油油的红薯,还是稻香弥漫的水田,都承载着乡亲们太多的梦幻和向往,令远行的游子浮想联翩,情愫绵绵! 又一个七月姗姗来临,我只能在遥远的他乡独自品味故园曾经拥有的热烈! 责任编辑:
王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