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喜砂肉
作者:张智全 发布时间:2013-08-19 11:10:04
忘不了的,是故乡的喜砂肉。 我的故乡在三峡库区腹地农村,土地贫瘠,苞谷、洋芋、红薯是三大主食。孩童时代,生活十分清苦,一年难得吃上几回猪肉,只有逢年过节之时,才有机会猛吃“坨坨肉”。其中,喜砂肉就是一道至今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肴。 在老家,每逢婚嫁、过节、生日及丧礼等红白喜事,好客的农家主人做一道喜砂肉,用以酬谢前来贺礼的亲朋好友。 喜砂肉是乡亲们最喜爱的一道菜肴。每到杀年猪的寒冬腊月,乡亲们总会背回大捆大捆的柏枝,将又肥又白的圆尾肉用少量的精盐腌好薰腊,然后放在猛火上烧,直到肉皮炸裂发黄为止。肉洗净后,手巧的农家妇女便把肉切成长10厘米、宽1厘米左右的方块。再用锋利的小刀沿着肉块无皮的方向,在保持肉皮不被划破和肉块两端不致破裂的前提下,将肉块划开,一分为二。完成这些工序后,便把白砂糖、五香粉、芝麻面和砂仁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做成包馅,在切好的肉块缝隙中放入少许,用蒸笼蒸煮40多分钟即算大功告成。于是,集香甜酥脆一体的喜砂肉便出笼了。 这当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喜砂肉了。小时候,每逢院里哪家有红白喜事,小伙伴总会悄悄地“混”进去吃一顿,尽管屁股挨了大人不少的棍棒!但还是挡不住那美味的诱惑。后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喜砂肉的做法也开始翻新了花样。遇到婚嫁、生日或节日时,人们在将喜砂肉染成红色的同时,还在包馅中加入少量的红糖,以渲染喜事和节日的热烈气氛;而在亲人去世时,为寄托对死者深切的哀悼,主人除了将喜砂肉的包馅一律换为白砂糖外,还在碗碟中放入少许的白米面,与白喜事的情调保持和谐一致。由此不难看出,喜砂肉不仅是一种精美的菜肴,而且还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和风俗情调,难怪乡亲们那样钟爱它。 十八岁那年,我师范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前夕,在老家的土屋里一连吃完了两大碗喜砂肉。在亲友们真挚的祝福中,伴随喜砂肉的浓香,我辗转奔波,最终到城里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儿时吃喜砂肉的情景,遂定格成永恒的记忆。 如今,我已远离故土,几年都难得回老家一趟,很少有品尝喜砂肉的机会。即使偶尔回老家一趟,也是来去匆匆。同时,因为做喜砂肉比较耗时,亲朋好友难得静下心来做一道喜砂肉招待客人。有时漫步街头,也会遇到一些经营特色土菜的餐馆,其中不乏喜砂肉这道菜肴,便忍不住走进去品尝一下。结果大失所望,总觉得餐馆里加工的喜砂肉徒有其名,根本没有儿时的味道。感叹之余,记忆中的喜砂肉更加清晰,一种淡淡的惆怅遂悄然袭上心头—— 何时再能品尝故土久违的喜砂肉而一饱口福?梦牵魂绕的喜砂肉啊,你寄托了我多少难舍的情愫! 责任编辑:
陈文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