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恶性“民转刑”案件上升谁之过
作者:赵红旗 发布时间:2013-08-28 14:55:48
8月19日下午3时许,河南省安阳市。一辆从市区开至安阳县北郭乡的公交车上,犯罪嫌疑人周江波挥刀乱砍,造成3名乘客死亡、15名乘客受伤的血案。而其作案伤人的动机,不过是邻里纠纷。 8月18日,也就是公交车血案发生的前一天,周江波因纠纷用铁锹打伤邻居周全发的父亲周付元、母亲李桂珍及妻子赵运花,随即逃走。 据村民介绍,农村比较讲究风水,前后相邻两家,忌讳前面的屋子高于后面的屋子。周全发的屋子修得比周江波家高,是多年来造成积怨的重要原因。最近,周全发又用土将自己家地势垫高,18日这天,因为堆积护墙土,导致积怨爆发。 无独有偶,7月25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人和乡大朱村高庄村民组,酿5死3伤血案的诱因也是宅基地引发的邻里纠纷所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农村邻里居民因家庭琐事、房屋修建、宅基地面积等民事纠纷引发为刑事案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 38年的宅基地纠纷 8月4日中午,气温高达摄氏39℃,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人和乡大朱村高庄村民组,三三两两的村民坐在树阴下摇着芭蕉叶扇子。 在他们的不远处,有一块低洼的空地,上面种着11棵杨树,几株生机盎然的南瓜秧子上,盛开着一朵朵淡黄色的花,有的已经结果。 在这块空地的西侧,一户人家的大门牌匾上刻着“吉星高照”4个字。 “就为了那一小块宅基地,两个家都毁了!太可惜了……”一位高姓村民摇着头对记者说。 这家大门牌匾上刻着“吉星高照”4个字的高家,在7月25日惨遭横祸:58岁的主人高赖孩及其妻子、已出嫁的女儿被当场捅死,其女婿及儿子高亚军被捅成重伤,现正在医院抢救。 凶手则是一直想在那片空宅基地上建房的丁金华,但因与高家有纠纷,这块宅基地一直在闲置着。 “如果当事双方都退让一步,如果村干部或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士出面协调解决,也许这起连环命案就不会发生了……丁金华虽然被抓了,但这起民事纠纷引发的命案需要进行反思。”河南法律界人士张红晓感叹道。 记者看到,丁金华家大门上的牌匾镶刻着“家和万事兴”5个字。他却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他酿成的5死3伤的血案,不仅毁了其他3个家庭,还包括他一家。 “宅基地纠纷是根源,倒便桶是导火索。”提起丁、高两家的恩怨,丁金华的邻居们这样认为。 “那片空地曾是丁家的老宅子。”一位上了年纪的李姓村民说,1975年8月上旬,上游的泌阳县板桥水库垮坝,丁家的房屋被洪水泡塌了。洪水过后,丁家向村后面的高处挪,新建了房屋。 “在俺们这儿,有几个儿子就有几处宅的老习俗。”这位村民说,丁金华是老四,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他老娘与他一起生活。 村民们说,丁金华人很聪明,在临近的漯河市做家具生意,几年前还买了一辆双排座客货两用车。他家有5口人,除了他和83岁的母亲外,妻子在漯河市一家皮鞋厂打工,15岁的女儿在苏州市一家电子厂打工,12岁的儿子在漯河市上初中。 丁金华所在的村民组,地理位置很特殊,距西平县城25公里左右;而向北不到3公里,就是漯河地界。他在漯河市区红太阳家具城有店铺,距他家15公里左右,开车只需要20分钟左右。 “丁金华的老娘七八十岁了,她隔三岔五提着便桶来浇杨树。夏天臭味太大,但她岁数大,脾气又不好,周围邻居也不吭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7月25日一大早,丁金华的老娘再次来倒便桶,其老宅西侧的高家不愿意了,高赖孩说了她几句,两人发生争吵。临近中午,村干部还出面进行了调解,但没有结果。 “丁金华是1975年的人,这处老宅子与他同岁。”不少村民说,丁金华38岁,这处老宅的纠纷也有38年了。 也有村民说,丁家和高家的宅基地纠纷经多次调解,宅基地划给了丁家,而调解好了一直没落实,对方一直没让用,进而加剧了矛盾。 5死3伤的血案 西平县公安局有关警情资料显示,7月25日近中午时分,因宅基地纠纷,丁金华持刀将同村邻居高家3人捅伤致死,两人捅伤。作案后,丁金华又驾驶小货车到漯河市红太阳家具城,持刀将与其生意上有竞争的商户曹某杀死,随后又将阻止其杀人行为的出租车司机谢某扎死。而后,拦截一辆出租车,威胁司机下车并将其扎伤后驾车逃窜。 7月27日中午12时许,丁金华在禹州市神垕镇被抓获。公安机关从其携带的物品中,收缴了作案凶器—— 一把长约20厘米的单刃军刺。 “欺负谁都行,不能欺负俺妈。”丁金华归案后说,在日常生活中,妻子和老母亲吵嘴,即便是老母亲不对,他也总是吵妻子,护着老母亲。 他认为,这次邻居高赖孩一家人太欺负人了。 7月25日早晨6时许,丁金华起床后在家洗漱,老母亲过来说,刚才她给他们家老宅子里的树上粪,邻居高赖孩说粪太臭,把她的粪桶给扔了,发生了口角。 于是,他就跟着母亲来到高家理论。还没等他开口,高的老婆就骂开了,并和老母亲吵了起来,高的儿子将他的老母亲劝开。他还要送孩子上学,于是就拉着老母亲回家了。 送完孩子后,他就到高赖孩干活的奶牛场与其理论。高说,他家的老宅子地是高家的,还说丁家把树种到了高家的宅基地上,并质问他:“你有多大本事?你能咋的?你妈再骂我照样打她。” 当时,他比较生气,就回到家里,叫上老母亲,要找高赖孩到老宅子论论,看看宅基地到底是谁家的。临出门时,他害怕高家人多,发生口角后打起架自己吃亏,就将一把从网上购买的军刺别在腰上。 吵架过程中,他吵不过高家人,于是起了杀心,先将高的女婿刺伤,之后将高及其老婆、女儿刺死。 “20多年前就想干这事了。”丁金华归案后说,高赖孩霸占他家的宅基地,经常欺负他老母亲,这让他心里非常愤恨。 “我杀的都是和我有仇的。”丁金华说,高赖孩的老婆和他母亲吵架时,高的儿子上前劝说,他认为高的儿子比高好,因此在杀死高家三口后,当时高的儿子用木棍打他,他也没有刺死对方。 “既然已经杀了几个人,就没有回头路了。”丁金华说,随后他开车去漯河市红太阳家具城,想把平时有矛盾的田某和曹某杀死,由于田某不在,就只杀了曹某。之后,他又去找和他有矛盾的王某和徐某,结果没有找到。出家具城时,大门口有一辆出租车,他和出租车司机发生争执,就朝司机肚子上扎了几刀,将其刺死。 这时,又过来一辆出租车,他招了招手,该车开了过来。他想劫持该车,让司机坐在副驾驶位置,遭到该司机反抗,他用刀将其刺伤,开着出租车逃跑。 “我不想杀这个司机,我招手他就把车开过来了。”丁金华说。 村民们告诉记者,惨案发生后,丁金华的老母亲被其二女儿接走,老太太几次寻死。 “民转刑”成社会问题 在丁金华被抓获的前一天,与驻马店、漯河相邻的周口市,23年前的灭门惨案的犯罪嫌疑人霍中营被太康县公安局抓获。 这起灭门惨案共造成7人死亡,导火索则是霍的妹妹小花(化名)与同村村民小张(化名)恋爱。 1990年春节刚过,太康县杨庙乡杨庙村23岁的小张,与本村20岁的漂亮姑娘小花坠入了爱河。但是,在父母的包办下,小花18岁时就与他人订了婚,霍家坚决反对这桩婚事。为此,双方家人多次发生摩擦。” 1990年5月2日,小花瞒着家人偷偷与小张办理了结婚手续。张家怕霍家人知道后闹事,便把小花转移到其亲戚家居住,张、霍两人过起了男耕女织的恩爱生活。 霍家找不到女儿,多次到张家要人,双方发生争吵,矛盾逐步升级。 当年6月16日,处于炎炎夏日的杨庙村热气逼人。这天上午,小张和叔叔像往常一样,在村西农田里干活。霍家兄弟在霍中营的带领下直奔田间,与张家人发生厮打。打斗中,霍中营跑到路边,从自行车上抽出一把事先准备好的短剑,朝着小张的叔叔就是一剑,张应声倒地,当场死亡。但霍家人并未就此收手,霍中营将小张连刺数下,小张当场毙命。 连杀两人的霍中营随后手持短剑返回村里,先后将张家5人杀死,最小的仅1岁半。 案发后,霍中营畏罪潜逃,下落不明,从不向家里打电话,也不和亲戚朋友联系。但太康县公安局从未放弃对他的抓捕。 据霍中营交代,他四处打工,每天上班匆匆忙忙,下班立即回家,从不和别人交往,整天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一位办案民警说,在23年的逃亡中,霍中营也非常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害了霍、张两家。 “社会生活中的不少命案,是由普通的民事纠纷恶化形成的,大约占所发命案的三分之一。”一直关注“民转刑”案件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汪海燕说,丁金华杀人一案反映出一些人遇到矛盾和问题不会冷静分析,也不是寻求第三方进行调解,而是采用极端行为去解决问题。如何防止因民事纠纷转化为恶性刑事案件,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汪海燕认为,邻里之间居住较近,复杂的利益交织较多,处理好了,会成为融洽家庭、邻里关系的润滑剂,而一旦产生矛盾,因为居住较近往往使这些矛盾得不到淡化处理形成积怨,成为命案产生的重要诱因。 “命案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建立防范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汪海燕认为,有关部门要认真剖析命案发生的原因,以案说法,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同时要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纠纷必解”作为预防“民转刑”案件的首要环节来抓,实现“和为贵”。 法律人士张红晓则认为,应建立“可防性”命案责任倒查机制,做到失职必究,从工作责任上控制“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同时,也可推行“邻里劝导”制度,通过对矛盾纠纷升级转化现场的控制来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当邻里之间发生争吵时,就近邻居和基层组织要及时采取语言劝说、正确引导,尽量缓和矛盾,然后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化解,不留隐患。 “激情杀人”可预防 “实际上,这些命案中的嫌犯绝非个个都是穷凶极恶之徒,却在一时之间冲动,从一个普通人沦为杀人凶手。案件起因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当事人自己多一点宽容,家人、社区多一份关爱,多数悲剧完全可以避免。”驻马店市公安局一名刑警告诉记者,激情犯罪发生后,各方的反映几乎都是一样的:当事人后悔,旁观者叹息。 这位刑警经过对此类案件分析后认为,文化低、火气大、法律淡,成了激情犯罪的导火索。这类犯罪的发生看似具有偶然性,但从整体而言,这种偶然行为又是必然发生的。因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因素,决定他必然会采取激烈的方法解决纠纷。 河南省公安厅的一份资料显示,从年龄段看,35岁以下的人占的比例较高。这部分人年轻气盛,遇事容易冲动,往往不计后果。从文化程度看,文盲、高中以下学历占绝大多数。这部分人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处理问题方式简单。从职业特点看,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和无业人员占大多数,这部分人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习惯靠“动粗”解决问题。 不少刑警在采访中认为,激情犯罪大多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从心理干预、社会关爱角度进行化解,这类犯罪可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因为很多“激情”杀人案件的矛盾都是显性的,家人、邻里、社区如果积极介入调处,找出诱发各种犯罪的社会矛盾根源,可以及时制止激情犯罪。此外,加强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建立社会心理辅导等,都能有效减少这类命案的发生。 “推行法治的西方社会为何推崇东方经验?”郑州大学副教授张嘉军认为,被西方法学专家誉为“东方一枝花”的人民调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张嘉军介绍说,西方学者发现,诉讼并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法治一元论在西方被否定后,诉讼外解决机制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而1982年就写入我国宪法的人民调解制度被西方学者大为赞赏。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制度在近些年来,逐渐被人们淡忘。 数据表明,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的纠纷总数与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审民事案件的总数,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7∶1下降为目前的约1.7∶1。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不少法学界人士认为,作为最后防线的人民法院成了解决纠纷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少了人民调解这道防线,作为国家机器的司法机关将更多地直接面对矛盾的冲击,这对社会稳定极为不利。 汪海燕认为,民间不少矛盾涉及到法律政策,只要基层政权组织平时抓住一切机会,跟群众多做普法教育、政策宣传,知法懂法的人多了,按章办事的人多了,矛盾自然就少了,再加上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矛盾化解,“东方一枝花”就能常开不败。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