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律实务> 民商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作者:闫静   发布时间:2013-10-10 14:32:5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相关问题也渐渐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在基层工作中也曾遇到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案件,在此对其现状等问题进行浅述。

    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其实质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即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在市场支配下,根据自己的意愿转让其所承包的土地使用权,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的承包者仍然享有分配土地收益的权利,这种权利通常会在事先约定。因此这里的流转指的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在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是独特的土地制度产物,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由承包方将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给发包方或其他单位及个人。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历史变化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改变主要有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50年6月颁布实施的《土地改革法》其中规定,农民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赋予了农民对土地自由流转的权利。第二个时期是1955年到1970年代末。1955年开始的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弱化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意识,造成农村土地所有权虚置。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的初期。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以及1987年后国务院批复一些沿海发达达省市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试验,使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突破了家庭承包经营的限制,进入新的探索的时期。1998年《土地管理法》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自由转让加以规范,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层面上保护了合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第四个时期是2005年以后。国务院28号文《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指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二、我国农村土地现状

    随着我国城乡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范围大面积的转移,农村土地在不同主体之间开始流转。通过农村土地的流转,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出产率,带动了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肓和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土地市场处于初期阶段,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机制未健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渐渐出现,例如土地流转的自发性、无序性,流转交易程序混乱,一些地区在推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甚至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地用途,相关权利主体权益时常得不到保障,流转形式不规范,制约因素众多造成流转不畅等。这些问题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的正常建立、培育,也影响我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的稳定和实施。

    三、如何改变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土地作为要素市场特殊商品,应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和配置。一是按照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二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的价格和价值相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对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土地的资产效益,加快形成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具有推动作用。

    (二)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制度与法制建设。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然涉及相关制度和政策衔接,如土地征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收益分配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保证集体土地流转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体现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国家土地政策的衔接,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社会稳定

    (三)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是国家指导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方针,也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通过经济、行政、规划等手段和措施,改变农村建设用地粗放、无序、低效的状况,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总量控制与用途管制,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在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同时,还要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供应的总量控制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并将集体建设用地供应指标纳入年度供应计划等手段来规范。对于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根据土地用途管制原则,依法履行征地申请和审批。

    (四)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权利,保留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直接进入市场流转,为实现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体系,为全面推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并将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奠定法律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县法院)



责任编辑: 张红霞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