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奖代补"激励大气治理 京津冀联防成治污难点
作者:贾玥 发布时间:2013-10-15 15:01:50
日前,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并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这是国务院此前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国十条”)相关要求的具体落实。 此外,环保部近日也公布了72家涉嫌环境违法的企业。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还透露,督察组已对京津冀地区污染企业进行过暗访,调查结果也将很快公布。 受访专家认为,通过这种“以奖代补”的方式能够对治污成效较好的地区进行激励,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难点在联防联控,而这更有赖于从中央层面统筹推动。政府还必须及时公开污染企业的有关信息,这也应该纳入对政府治污能力的相关考核之中。 “以奖代补”体现激励和正面引导 今年9月公布的“国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在环境执法到位、价格机制理顺的基础上,中央财政统筹整合主要污染物减排等专项,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对重点区域按治理成效实施“以奖代补”;中央基本建设投资也要加大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能够对治污成效较好的地区进行激励,主要是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本网记者表示,“国十条”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部分,如果不合格会给予处罚,评估结果优秀的就会给予奖励。 马军认为,50亿资金从治污需求上看并不多,所以一定要用到刀刃上。 资金向河北倾斜体现减排压力 财政部表示,此次中央财政50亿元资金将重点向河北省倾斜。马军认为,这体现出河北在京津冀地区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压力最大。 据了解,北京每年燃煤消费量2200多万吨,天津市7000多万吨,而河北则高达3亿吨。此外,国家重点监控的大气污染企业北京有10家,天津有31家,河北有288家。从数字上看,无疑河北省的减排压力最大。 “李克强总理前不久也提出,京津冀要减排煤耗8000万吨。河北此前制定计划减少4000万吨,这意味着高耗能的钢铁企业要压缩产能,经济结构要发生重大调整,而这对于经济发展处于追赶阶段的河北来说是第二重压力。”马军说。 环保部曝光污染企业受肯定 本月12日,在环保部新闻发布会上,72家涉嫌环境违法的企业遭点名批评。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还透露,目前督察组已完成对京津冀地区污染企业进行过暗访,调查结果将很快公布。 马军认为,环保部曝光污染企业的作法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做好重点污染源企业的信息披露,因为全国虽然有大量污染企业,但65%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是由4100多家主要污染企业造成的,而上述72家涉嫌环境违法的企业中还有很多小企业。 “环境执法常常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因为污染大户往往是地方的经济支柱。”马军说,将这些企业污染情况作实时监测,有利于改变长期困扰环境治理的执法不严问题,也有助于联防联控的实施和全社会的监督。 记者了解到,环保部8月初已下发通知,从明年开始,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必须自行监测并向社会发布其污染排放信息。 联防联控有赖中央层面推动 今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手治理大气污染成为行动重点工作之一。9月1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环保部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六省区市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指出,北京PM2.5主要污染物来源区域输送占25%左右,特定气象条件下,区域输送可能达到40%,解决大气污染迫切需要区域联防联控。 中国环境科学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柴发合认为,京津冀地区要重点加强防治,凡是重污染地区都是钢铁最多、燃煤最多的地区,说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需要大力调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学军则建议成立京津冀联动机构,分工协作,分解目标。 “联防联控在治理过程中难度最大。”马军指出,京津冀各地都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出比较详细的措施,但从联合治理角度看,还只有一个比较虚的表述,欠缺具体操作环节,需要从中央层面加以推动。 法律、市场和行政考核是治污三大动力 记者发现,从今年9月初至今,一个多月以来中央及地方连出重拳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无论是“国十条”,还是环保部下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都明确了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和标准。 “国十条”规定,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地方人民政府和企业。“实施细则”则指出,要建立以政府考核为主、兼顾第三方评估的综合考核体系,考核、评估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告。 “治理大气污染的动力除了法律和市场,行政考核也是其一。”马军告诉记者,关键是考核标准和方式是否有足够的公信力,能够为广大公众所认可,这需要考核本身具备完善的可行性和公开透明的操作流程。 马军同时强调,在治污领域,最核心的动力来源于公众的参与,这要求政府必须及时公开污染企业的有关信息。这也应该纳入对政府治污能力的相关考核之中。 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