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作者:赖荣清 发布时间:2013-11-15 15:02:06
翟树全,一个普通的乡村法官,在基层法庭一呆就是23年。他,23年来诉前化解纠纷3000余件,审结民事案件2400多件,调解率达90%以上,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无一引发上访、无一矛盾激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成为乡村法官;他,收礼收钱不可能,金钱动摇不了其公正为民的公心,说情动摇不了其依法办案的立场;他,安贫乐道,立志做一辈子乡村法官,每当化解一起起婚姻家庭、债务纠纷、邻里矛盾,看着当事人微笑着离去就心满意足了。一直以来,我在思索为什么翟树全能扎根基层不动摇,庖丁解牛化矛盾,安贫乐道为百姓,或许从其写的打油诗中我们能找到答案“扎根农村20年,不为名利不为钱,愿得万家皆和睦,个人得失何须谈”。 学习翟树全就要学习他对百姓的深情。因为对百姓怀有深情,他不愿判案为的是让群众省心省钱省力。为了让百姓省时省力,他经常巡回办案,把法庭开到田间地头,开到当事人家中。因为对百姓怀有深情,他是“劝和专业户”,给当事人办离婚前学校而不愿一判了之。一件案件年前未调解下来,他过得是心事重重,因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一声声“老翟、翟法官”诠释着翟树全的感人故事,表达着老百姓的深情厚谊。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进程中,法治信仰正在培育和成长期,学习翟树全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就要求我们始终饱含爱民之心,心中装着百姓,坚守对法官职业的热爱,时刻提醒自己坚持法官职业道德,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利益所惑,清廉如水,秉公办案,甘于担当、勇于担当,像翟树全那样"不管什么棘手的案子都敢接,不管多么复杂的案子都能办,不管什么样的当事人都会耐心接待"。在化解矛盾、修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把法治的种子播撒进祖国土地,使其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让法律成为治理乡村、管理社会、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和公正,让法治的信念植根于每个群众的心里。 平凡铸就伟大。翟树全用23年平凡的乡村法官生涯交出了一份不平凡的答卷。他扎根基层为百姓,用奉献书写崇高,化解一件件鸡毛蒜皮事赢得百姓的信任和爱戴。他用老百姓乐于接受的语言、用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司法为民的范本;他不畏艰苦、坚守农村,为的是化解百姓一桩桩烦心事。翟树全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有的是对法律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百姓的公仆情怀。当前,部分青年法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信仰缺失、公仆意识淡薄。学习翟树全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就要求我们坚持对法律事业的执着追求,强化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很多青年法官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院门的“三门”干部,缺乏社会阅历、缺乏群众工作经验,表现在工作中即不能正确对待当事人,态度不热情,工作不用心,学习翟树全就要求我们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从语言上入乡随俗,把法理情理用群众语言表达出来。在执法办案中善于换位思考,理解、体谅当事人难处,平和理性对待当事人,耐心细致进行法律释明或判后答疑。 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翟树全之所以能够严格依法办案,正确适用法律,源自于其清廉,源自于他送礼不要、吃请不到、踏实工作、清白做人。法官被誉为法律秩序和社会正义的守护者,首先要求法官清正廉明。在这方面,翟树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正如翟树全所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作为一名法官,如果不能公正司法,上对不起头顶庄严的国徽,下对不起求助法律的普通百姓”。以淡薄之心对待名利方能讲奉献,方能不为名利所累。现今部分法官很看重现实生活中的名誉、地位和物质享受,导致名节不保。古云“源清则流清,本固则丰茂”,法官只有清廉如水,方能执法如山。向翟树全学习就要以翟树全同志为榜样,热爱法官职业,珍惜法官名节,爱护法官声誉,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切实把好欲望关、交友关、情趣关,保持淡泊名利的健康心态和简单朴实的生活作风。知书才能达礼,好学才有品格,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在为民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让我们以翟树全同志为榜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传递着司法正能量。 责任编辑:
陈文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