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在苦难中品味那丝丝“甘甜”
作者:崔林   发布时间:2014-01-14 11:12:51


    只有历经苦难沧桑的民族,才如此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只有历经暴雨洗礼的国家,才如此渴望复兴梦想的绽放;也只有历经生死抉择的政党,才如此坚守服务人民的信仰。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的原因。

    苦难是什么?苦难是“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叹息;苦难是“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的伤感;苦难是“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的凄凉;苦难更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悲愤。并且这些苦难也时常伴随着我们。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些挫折、尴尬、困境甚至逆境、危机都是正常的。并且高人与常人、伟人与凡人之间的区别,可能主要表现在面对逆境时的策略是不是得当,而他本人又能否在苦难中品味那丝丝“甘甜”,并努力走出苦难。

    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是他依然在同年11月召开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撤销了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1931年4月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又受到王明路线的批判,被撤销了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这些打击在常人看来恐怕是忍受不了的。毛泽东却不以为然,他不仅没有消沉下去,反而以更加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精神与错误路线进行斗争。最终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促使大多数人接受他的主张,从而最终确立了他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

    正如古语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的经历是否有过磨难,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毛泽东看来,真正有创造力和才智并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处逆境而能崛起的人。就如司马迁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些平凡的人能在百般苦中品尝出丝丝“甘甜”,能在千般难中嗅到缕缕“芳香”,最终成就了他们不平凡的事业。

    如何在百般苦中品出 “甘甜”?如何在千般难中嗅到“芳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主动地、自觉地将自己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并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培养慎独精神,养成冷静思考的习惯,经常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激励。以及积极主动的去适应新环境,勇敢顽强的去开创新事业,反复不懈地去磨练新自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就当我们通过不断接触不同的群体,学习不同的知识时,我们的眼界就会随之开阔,生活阅历也不断的累积,进而我们的思想也会变得越来越豁达,思考的角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元。那时我们就会从苦难中,品味出别样“甘甜”, 嗅到别样的“芳香”。

    人生如登山,我们都期盼着“会当凌绝顶”,是在山脚下战粟,是在半山腰叹息,还是在巅峰上包揽人生壮美的景色,就看我们是如何面对苦难了。学会在苦难中吸取经验、教训,品味出那人生的丝丝“甘甜”,才能在人生与事业中赢得主动、赢得绚丽、赢得未来!



责任编辑: 陈文贞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