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党政> 各地快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10种常见的电信诈骗犯罪案例及防骗措施详解
作者:张国强 詹天思   发布时间:2014-01-21 13:55:42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近几年来,全国一些地区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此类犯罪在原有作案手法的基础上手段翻新,导致受害者层出不穷。近日,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对数百起发行在百姓身边的电信诈骗案件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出10种常见的电信诈骗犯罪案例及防骗措施。

  1、冒充国家服务、司法机关工作人员。

  案例:冒充电信、电视、网络、银行、公安、法院等机关工作人员,以当事人家中(或某亲人)欠缴大量税费、身份证被他人冒用、涉嫌犯罪等为幌子,让当事人代缴或将存款转存到“安全账户”的方式进行诈骗。

  解答:骗子利用网络手段可使受骗者电话来电显示为任意预先设定好的号码(例如0411-110等),如遇对方一切“涉钱”或“透露个人隐私”的要求,都不要草率轻信,更不要贸然给任何人转账。事实上,任何司法机关工作人员都不可能私自向市民透露案件情况,更未设立任何“安全账户”。且国家机关也不会在未提供票据的情况下,要求市民给某账户转账。接到类似电话,要另行拨打官方公布的服务电话进行咨询。

  2、以紧急救助或索要赔偿名义。

  案例:嫌疑人预先了解当事人家庭情况后,趁其亲友上课、上班或手机关机期间,冒充医务人员、老师或朋友,打电话谎称他们出了意外(被打、出车祸、摔伤、丢失钱包等)急需用钱,或谎称他们对他人造成伤害(将他人撞伤、打死等),急需医疗费、押金、赔偿等。

  解答:接到电话先保持冷静,多跟对方核实其身份、姓名,编造几个他同学、朋友的姓名,就可以使大部分骗子露出马脚。遇到亲友电话不通的情况,可先和亲友的其他关系人核实情况,或在电话内向对方表示第一时间带钱前往现场,切莫贸然给陌生人汇款。并且,我国目前仍采用“手术签字制度”,要求亲属在场许可后才能进行手术治疗,在无亲属在场的情况下只有钱到帐不能完全达到救急的目的。

  3、虚构“购车购房退税”。

  案例:嫌疑人通过不法手段获取当事人购车、购房的详细资料,以税务、财政、房产局工作人员名义,谎称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可享退税,常用伎俩为当日为退税最后一天,且不能在当在税务机关退税,然后建议通过电话银行或atm机转帐,最为重要的是使用电话银行或atm机时要在其指挥下完成。并留下虚假“服务电话”骗取信任。一旦当事人与上述电话联系,又以交纳手续费、保证金等名义,诱导其到ATM机进行假退税真转账的操作。

  解答:只有极少数车辆、房屋等在各种退税申请资料齐全的情况下,经复杂审批后才能享受退税(且在哪里缴税即到哪里退税,无需异地办理)。此类电话基本上100%都是骗局,可到银行、税务、房产等相关部门当面咨询,不要拨打对方提供的电话,更不要到ATM机按对方指示做任何操作。

  4、虚构股票个股走势、彩票中奖号码。

  案例:嫌疑人冒充证券公司、投资公司、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的方式散发虚构的个股内幕消息和个股走势、提高彩票中奖几率,并声称实行会员制,并按照会员等级收取高额会员费、保密费、预测费、甚至投入本金代为操作等,等级越高收益越丰厚。

  解答:凡以入会、提成为名义让股民交钱后为股民提供股票、彩票信息的公司和网站均属非法。请不要相信虚假公司或机构及网站上标榜的优厚回报的虚假宣传,以防犯罪分子用“钓鱼”的方式行骗。

  5、冒充熟人(猜猜我是谁)。

  案例:嫌疑人通过拨当事人电话或发送短信等手段冒充其外地亲友、熟人(首次拨打,往往是以“你猜我是谁”“还记得我么”等语言“套磁”骗取当事人信任),谎称出差办事,再以自己出车祸、嫖娼或赌博被抓、家人住院等理由,要求当事人通过银行汇款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解答:接到陌生人电话,一定要先确认对方身份,不要主动猜测对方是谁,在没有确实弄清对方是谁的情况下,更不要盲目答应对方的要求。

  6、冒充网络购物商户、客服。

  案例:嫌疑人先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廉价商品信息,之后通过电话、网络、互联网与当事人交谈,要求垫付“预付金”、 “手续费”、 “托运费”等,并通过银行转账或ATM取款机操作,骗取当事人大量钱财。

  解答:网上购物一定要慎重选择诚信度较高的网站及卖家,花时间学习网络购物的操作流程,不要听信陌生人指导,网络账户注意保密,购买商品选择匿名购买,不要再支付宝、网银卡内存放太多余额。

  7、虚假中奖信息诈骗。

  案例:嫌疑人冒充各类机构、媒体及栏目(最近常见《我是歌手》、《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等),利用当事人赚大钱的侥幸心理或好奇心,借助网络、短信、电话、刮刮卡、信件等媒介为平台发送虚假中奖信息,继而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邮资、税费为由,骗取钱财。

  解答:时刻谨记,一切没有来由的中奖信息都是骗局。

  8、假冒汇款或催还借款名义进行诈骗。

  案例:嫌疑人先发送诸如“你好!请把钱汇到xx银行(或其他银行);账号:XXXXXXX,谢谢!”之类的短信,当事人误以为是商业伙伴或债权人的短信,即按要求把款项汇到某指定账户。再去核实时,就后悔莫及了。

  解答:此种诈骗的嫌疑人往往是误打误撞,恰巧当事人正准备办理汇款事项,因粗心大意不及多想,结果把钱款“汇”错了对象。

  9、敲诈、勒索、帮“平事儿”。

  案例:嫌疑人向手机用户发布“不想有血光之灾……”、 “如不将钱汇到指定帐户,就卸掉你的胳膊(大腿)”、“某人雇我毁你容,你出些钱我就算了”等内容信息,当事人因害怕威胁后果成真,或者担心家人受到伤害,本着“破财免灾”的态度,往往主动向指定帐户汇钱。

  解答:与谎称绑架的电信诈骗类似。

  10、发布出售特价飞机票或者火车票的信息。

  案例:犯罪嫌疑人针对节假日购票难的现状,利用受当事人归家心切的心情,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形式发布售票信息,一旦当事人与其联系后,便以订金、票款等形式要求被害人汇款,从而实施诈骗。

  解答:购买火车票、机票请提前到官方网站、代售点、车站、航空公司等正规渠道,“12306网站”显示的票面价格及余票情况都是实时更新并且属实的,不要抱着侥幸心理相信任何所谓“特殊渠道”。倒买倒卖火车票、机票均属违法行为,购买非法渠道购票不受到法律保护。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