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手里和心里都要拿稳
作者:张智全   发布时间:2014-01-29 09:49:17


    手里要拿稳,心里也要拿稳。

    初次知道这句话,还是读初中时。那时,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捷克斯洛伐克革命作家伏契克的作品,叫《二零六号牢房》。文章记述了主人公每次被严刑拷打前,同室的难友都要如此告诫他。因为这句谆谆教诲,主人公挺过了一次又一次严酷拷打,并最终完成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报告文学《绞刑下的报告》的写作。主人公面对法西斯残暴时的不屈抗争和头脑的冷静应对,至今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留在脑海中的深刻印象,往往有一种穿越时空和穿透人心的力量。手里要拿稳,心里也要拿稳,这句话也就成了我如何稳妥地为人做事的标准之一。

    记得刚进法院时,不少工作经验丰富的法官都告诫我,办案是一项特殊细致的工作,要考虑周全,不能大意,尤其是要紧开言慢开口,对当事人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需要加倍注意。否则,就会给当事人留下信口开河的不良印象,甚至在某些时候还可能导致当事人对法官是否公正裁判产生合理怀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庭长更是推心置腹地告诉我,少数代理人为使自己的当事人能打赢官司,不惜挖空心思,抓住审判人员工作中的瑕疵,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唯恐天下不乱,更要稳妥应对。

    听着这些老生常谈的话语,我暗笑他们危言耸听,并没有放在心上。我自负地认为,这些所谓的道理其实自己早就明白,用不着烂熟于心。只要自己坚守底线,任凭风浪起,我自巍然不动。可后来在办案中遇到的一些小事,让我终于明白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

    在机关干过半年后,我被下派到农村法庭,作为书记员,参与了一起简单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审理。由于原告的女婿是我教书时的同事,被告代理人要求我回避。庭长征求我的意见,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不回避。一则,我仅仅是新来的书记员,只是忠实记录庭审过程,不参与案件的研究和裁判,根本没有必要回避;二则,我刚到法庭,理应多参与办案,以便尽快熟悉和适应审判工作。更何况,只要“不做亏心事”,就“不怕鬼敲门”。庭长见我态度坚决,便没有同意被告代理人的请求,只是告诫我,要小心谨慎,稳妥应对。

    几周后,此案公开宣判,被告败诉。当天,在代理人的怂恿下,被告以我没有回避、涉嫌办“关系案”为由,提起上诉。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不但引起了二审法院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引起了纪检监察部门的注意。经过深入调查,终于查明被告代理人的指控纯属无中生有,二审依法维持了原判。终审判决后,被告在履行义务时十分懊恼,告诉我,如果不是代理人鼓动他上诉,他用不着如此折腾,自己不但多花了上诉费,还冤枉了好人,着实不该,连连向我赔礼道歉。

    事后,我还是心有余悸。如果我在作庭审记录时,控制不住自己对熟人好感的偏向,有意无意地作出一些有利于原告的笔录,让被告抓到“把柄”,即使最终的裁判结果是公正的,那么,仍有可能“跳进黄河也也洗不清”,弄得自己身败名裂。由此可见,坚守底线又是何等重要!从此,我对“手里要拿稳,心里也要拿稳”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年后,我回到机关工作,再次遭遇类似事件。那是一位已经上报给人大准备任命为庭长的副庭长,在端午节那天,被法律服务所的两个法律工作者邀请吃饭。副庭长本不愿去,但碍于和两个邀请者是高中同学的面子,还是和家人一道赴宴。席间,一个中年人前来敬酒,其中一位法律工作者告诉副庭长,此人是他的远房堂弟,有一个案子已在副庭长的法庭开庭审理了,现在还没有结果,希望副庭长关照一下。副庭长当时予以回绝,也没有给经办人打招呼。案子宣判后,给副庭长敬酒的中年人将几人吃饭的视频举报到人大法工委,说副庭长接受了自己的吃请,还不为自己公正判案。很快,副庭长的庭长职务被搁了下来,相关部门介入调查,结果发现此事确系两个法律工作者请身为副庭长的老同学吃饭,案件当事人敬酒纯属巧合。相关部门对判决结果研究后,发现并无不当。尽管如此,副庭长还是受到了严肃的纪律处分,院领导对副庭长的评价是,热衷于同学情,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让人钻了空子,属典型的做事不稳。

    物以类分,人以群聚。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大千世界,总要与他人交往,总要不断重复地做各种有意义或无意义之事。能否把该做的事尽量做得圆满或完美,既考验一个人的智慧,更考验一个人为人做事的态度。手里要拿稳,心里也要拿稳,无疑就成了衡量一个人为人做事能否圆满或完美的试金石。作为司法工作者,肩负居中裁判和定分止争的重任,言行的稳当,不仅关乎自身形象,而且还关乎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认可。两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从事审判工作,只有言行稳当,方能赢得尊重和信任。尤其是关系到影响案件客观公正裁判的诸多细节,更要做到心里有数,绝不能对看似平常的小小瑕疵而心不在焉。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手里和心里都拿稳了,才能面对周而复始的利益冲突而泰然处之,不丧失自我,不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将人生境界升华到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的高度!



责任编辑: 陈文贞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