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公安> 公安快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招聘“双簧”专骗女性求职者高档手机
作者:霍仕明 韩宇   发布时间:2014-03-05 10:04:33


    许多求职者通过参加社会招聘找来物色合适的工作,但随着社会招聘活动不断受捧,一些以招工为名的不法分子也趁机作案,求职者被诈骗案件屡有发生。

  短短一周内,沈阳市发生了10起以招聘为名,乘机骗取女性求职者手机案件,犯罪嫌疑人分别冒充“经理”和“员工”,将手机骗到手后,支开被害人迅速逃跑。

  近日,沈阳市警方将嫌疑人骆某、郝某抓获,两人骗取苹果、三星等高档手机10部,涉案价值3万余元。今天上午,办案民警向《法制日报》记者披露了此案的侦破详情。

  一周10名求职者手机被骗

  2014年1月7日和1月12日,在沈阳市沈河区某大型商场内发生两起诈骗案,两名嫌疑人以招聘为名,乘机骗取被害人手机。

  案发后,沈河区斗姆宫派出所迅速展开调查,通过查看全市警情发现包括这两起案件在内,从1月6日至1月13日短短一周内,沈阳市还发生了8起类似诈骗案件,在这些案件中,两名犯罪嫌疑人一人出面、一人背后操纵互相配合在光天化日之下连连诈骗得手,上演现实版诈骗“双簧”。

  警方通过分析研判,决定将其串并为系列诈骗案展开侦办。

  办案民警在侦查中发现,诈骗嫌疑人为两名男子,其中一名男子40岁左右,身体较瘦,另一名男子30多岁,体格较瘦。

    诈骗过程中,一人冒充应聘单位经理给被害人打手机,称招聘员工,而且有一个岗位很适合被害人,而急于应聘的被害人没有及时辨别真假信以为真。

  “经理”以与被害人约定指定地点见面,被害人到达后,“经理”假称自己工作繁忙暂时脱不开身,让其他员工去接待被害人。

  这时,另一名男子冒充公司员工来到约定地点等候被害人,“经理”给被害人打手机,谎称下楼“员工”没有见到被害人,强调“员工”没带手机,催促被害人将手机交给“员工”,让“员工”核实完被害人简历再上楼。

  “员工”拿到手机后,在和“经理”通电话时,让被害人帮忙把其预先放在附近的背包拿来,当被害人被支开后,“员工”趁机拿走手机逃之夭夭。

  “在这些案件中,被害人均为20岁左右的女性,都在人才市场或招聘大会投过简历,被骗后对社会招聘产生阴影,表示不敢参加任何形式的招聘。”沈河公安分局民警曲士博介绍,许多求职者听说类似的招聘骗局后,一些人甚至取回简历不再参加社会招聘,连续发生的案件已经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招聘秩序。

  急于找工作忽略安全防范

  根据被害人提供情况,警方通过分析认为,两名犯罪嫌疑人能够准确掌握被害人的电话号码应该对社会招聘程序很熟悉,遂决定对发案地周边的人才招聘市场登记名单进行逐个调查,筛选出100余名符合涉案嫌疑人年龄段的男性照片。

  经被害人辨认,男子骆某有重大作案嫌疑,1月17日,民警成功将其抓获。

  经审讯,骆某交代了伙同郝某以招聘为名诈骗手机的犯罪事实,民警随后将另一名犯罪嫌疑人郝某抓获。

  据两名犯罪嫌疑人交代,两人在沈阳相识后,游走于沈阳市各大人才市场、招聘会现场,专门物色20岁左右、急于应聘工作的女孩,趁她们登记应聘信息时偷偷记下其手机号码,然后伺机行骗,从今年1月6日至1月13日,两名犯罪嫌疑人已先后联系30余人,骗取苹果、三星等高档手机10部,涉案价值3万余元。

  “在此案中,大多被害人属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女孩,急于找到工作,又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个人简历随处乱投,到处赶招聘会,对于接到的招工电话,不加辨别就直接参加面试,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留下可趁之机。”办案民警王洵表示,广大求职者应在参加应聘前耐心辨别用工单位各类相关信息,仔细留意招聘地点是否正规固定,应聘时更应当保持头脑清醒,随身物品不要交付他人,以防上当受骗。

  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