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天的梦想
作者:张智全 发布时间:2014-04-14 11:34:26
坐拥一簇嫩绿,且向梦中独行。 每到春天来临之际,我心中便会升腾起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梦想。从孩童时代的幼稚到少年时的浪漫憧憬,再到青年时代的务实求真,那些色彩不一的梦想,始终伴随我磕磕绊绊的人生。人到中年,蓦然回首,遂有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久久不能忘却。 ——题记 一 孩童时代的梦想,总是很幼稚,且不乏青涩之味。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老家在渝鄂边界的一个小山坳里,是被人称为鬼都不拉屎的穷乡僻壤。那时农村还在搞集体制吃大锅饭,土地尚未承包到户,物质极端匮乏,孩童时候的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许多家庭往往是吃了上顿愁下顿,院子里常常都是饿得面黄肌瘦的人群,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吃饱肚子,好像他们从来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似的。而每当春节过后春天来临之际,不少家庭的粮缸早就见了底,只好三顿吃水煮青菜。即使家境稍稍殷实的人户,也只能是青菜和着苞谷面,或者苞谷面拌红薯。以致若干年后,我每遇到吃红薯和苞谷面时,都在潜意识里本能地拒绝。 于是乎,吃饱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孩童时代的最大梦想。尽管这个梦想在今天看来非常渺小,并且令人心酸,但这就是现实。因为在饥饿的驱使下,我只能以填饱肚子为最高追求。 为了让梦想能够成真,我和许多小伙伴总是在春天的田野里,不停地挖结耳根、蕨菜、野葱等野菜,以此填饱肚子。起初,挖野菜的人少,每次还多少有所收获,后来随着挖野菜的人增多,一天难得有收获,我和小伙伴便跑到更远的地方寻找野菜。记得有一次我们五人跑到了20余里的乡集镇附近,挖了满满的一小背篓野菜。在回家的途中,大家都饿得眼冒金星,倒在草坪上久久不动弹。伙伴们望着瓦蓝瓦蓝的天空,喃喃地说,要是哪天有钱了,一定要好好吃几碗白米饭和几大块猪肉。当我们歪歪倒倒地回到家里时,父母都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就这样,孩童时代的苦涩梦想,一直如影相随,直到土地承包到户,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才真正让填饱肚子变成了现实。 二 少年时代的梦想,总是很丰满,并且带着诗意般的憧憬。 土地承包到户后,家家户户劲头十足,粮食产量接连创新高,几乎一夜之间便解决了吃饭问题。这时,从未读过书的父亲作出了一个当时在村里最为大胆的决定:让我们姐弟上学读书! 记得那是土地承包到户第二年的春天。父亲对我们说,不要迷恋那几亩瘦地,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否则,说不定来个天灾人祸,又填不饱肚子。只有走出农门,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村里的不少人都觉得父亲的举动太疯狂了,与其让孩子读书,不如在家种地多产粮食最现实。其实,父亲心里有一个梦想,并且目光看得较远,就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身命运。 怀揣父亲的愿景,我走进了书声琅琅的校园。小学毕业后,我考入方圆百余里唯一的国办中学,成为当时村里第一个走进中学的人。在依山傍水的校园里,我总会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漫步于校园后面的小溪旁,于潺潺的溪水声中,在杨柳依依的意蕴里,展开无尽的遐想,梦想有朝一日走出大山,阅览外面最精彩的世界。或许是因为喜爱语文的缘故,那时,我做起了当作家的文学梦,憧憬着能够用笔墨书写春秋。强烈的梦幻意识,让我畅游于书海。特别是初中毕业考入中师后,我更是遍阅古今中外各种名著,开始拿起手中的笔,将一篇篇拙作不厌其烦地投往报刊。尽管失望多于希望,但我仍发疯似的重复着。不知疲倦的付出,终于收获了成功,诸多凝聚心血的文章开始见诸报端。当手捧散发墨香的样报时,我感到了成功的喜悦,至今还难以忘怀。 点滴的成功,让我的梦想更加浪漫。那时,我和一帮同样做着文学梦的小子,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每年的春天,文学社都要组织大家到长江南岸的著名旅游景区张飞庙搞文学笔会。在莺啼柳绿的氛围中,我们陶醉于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绮丽意境中,品味着雪莱《西风颂》的深邃哲理,为巴金的《爱情三部曲》而嘘唏,为鲁迅的《伤逝》而沉思……大家纵情抒怀,畅谈理想,仿佛瑰丽的文学梦已经清晰可见,指日可待。 那是一个多思的年华。在青春萌动的召唤下,我们更加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真谛,企望自己能够通过写作实现“才子佳人”的人生境界,泰戈尔关于“眼里下着雨,心里为她撑着伞”的爱情诠释,常令我们如痴如醉,进而激情四射。在校园晨曦微明的清早,在幽静曲折的林荫小道上,我们为梦中的心仪之人宣泄着心中炙热的情感,一首首为她而歌而泣的稚嫩诗作随口而吟,常常引来其他人的惊讶目光。有一年春天,电影院里放映张艺谋导演的莫言名著《红高粱》,文学社的成员看了这部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后,为剧中“我爷爷奶奶”的野性爱情着迷得发疯,每遇到漂亮的女孩,都要高歌一声:“妹妹你大胆往前走,莫回呀头!”即使引来女孩一句“疯子”的责骂,都不觉得丢面子,令人捧腹大笑。 那是春情冲动的年代。大家都固执地认为,只要坚持写作,定会有奇迹出现。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擅长写朦胧诗的同学,在遭遇心中爱慕的女孩的拒绝后,他还大度地自我解嘲,“天涯何处无芳草?”不久,这位同学的一首情诗发表在当时刚创刊的《中师报》上,引得江西一所中师学校的女孩青睐,立刻在全校引起轰动。女班主任发动全班的文学爱好者给那个女孩写回信,并指定书法一流的班长誊抄。两人频频鸿雁传书,那位同学更是意气风发,向我们推销起自己的爱情观,说只要依靠手中的笔,就完全可以养家糊口,让心爱的女孩专注于“相夫教子”。虽然他的观点多少有些超前,但从内心来说,我们多数爱好文学的人都是赞同的,只不过碍于面子不愿表露罢了。尽管这位同学后来未能和远方的女孩喜结良缘,但当时还是引发了文学赢得芳心的轰动效应,文学社的成员急剧增加。若干年后,当初我们那一帮文学爱好者聚会时,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并对年少时的激情和大胆想法忍俊不禁。 三 青年时代的梦想,总是着眼于现实,有了更多的实在内容。 中师毕业后,我到远离故土100余华里的乡村中学任教。同我一起分配到这个学校的,还有两位文学社的同学。初次走上工作岗位,爱好文学的激情不减。尤其是每到春回大地、繁花似锦的季节里,我们还是像在文学社时那样,漫步于学校附近的郊野,感受着大自然的意蕴,不断写出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借以慰藉单调乏味的生活。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单调的工作,微薄的收入,一拖几个月甚至半年才发放的那点工资,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大压力。伴随时间的流逝,当初那种激情一点点淡化,我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开始思考如何处理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琐事。 第二年春天,教导处主任催促我们新进人员考虑婚事。他推心置腹地告诉我们,男大当婚,铁板定律。作为从农家走出的人,还是现实一点好。找对象,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考虑对方的户口。因为在现行户籍制度下,孩子的户口只能跟随母亲,如果爱人不是城市户口或非农业户口,孩子依然逃脱不了农村身份的命运。主任坦然表白,虽然他的老婆没有工作,但她是城里人,和她结合,实现了自己进城安家落户的理想,孩子顺理成章成为城里人,可以在城里上学,接受到比农村更为优质的教育,不再输在起跑线上。他希望我们处理婚姻时,要更多的从未来孩子的教育着想,并打趣地说,如果需要他爱人帮忙,一定会给大家介绍城里的姑娘。 主任的婚恋观,无疑具有浓厚的功利和实用成分,尽管与心心相印真诚相爱的美好婚姻相距甚远,但细想起来,也不乏道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谈婚论嫁,无一例外。纵观多数人的婚姻,都平淡无奇,现实生活中少有文学作品中浪漫式的婚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海誓山盟固然令人神往,但那毕竟是艺术的再现。我等从农家走出来的子弟,经历了诸多的逆境,自然要为自己的后代多着想,至少不应让孩子再重复自己昔日享受不到良好教育而输在起跑线上的境遇。于是,通过婚姻进城安家落户,也就成了我们那时最大也最为实际的梦想。 然而,实现这一梦想,在当时却并非易事。乡村教师低微的收入,卑微的家庭出身,不但城里姑娘看不上眼,就是在乡镇粮店、供销社、食品站上班的女孩,也对教师不屑一顾。我们学校当时有30名教师,像教导处主任那样找到城里姑娘的,仅有两人。多数人在进入婚姻的年龄后,匆匆与当地的村姑结合。他们为了孩子的户口使尽了浑身解数,有的甚至不惜花费上万元把孩子转成非农业户口,节衣缩食地把孩子送进城里读书。那种心酸,那种无奈,没有亲身经历过,是难以理解的。 时光悄然流逝,我的那两个文友,早已放下了手中的笔,很快和当地的农家女子结婚成了家。看到我还孤身一人,茕茕孑立,都语重心长地劝我,写文章写不出老婆来,还是把精力放在成家立业方面。其实我内心也很着急,不但父母催促,就是亲朋好友也为我担忧。但婚姻讲究缘分,直到世纪之交,我调入另外一所乡村中学后,已近而立之年,才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并和多数乡村教师一样,没能实现以婚姻进城安家落户的梦想。 尽管多少有些遗憾,但令我没想到的是,结婚后竟然好事连连。孩子出生后,国家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孩子可以随父亲上户口,儿子顺理成了非农业人口。几个月后,我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了基层法院,之后又走进了中级法院,专职从事文秘。青年时的梦想,似乎在不经意间得以实现,着实令人兴奋。尤其是想到孩子不再像自己年少时赤脚读村小,我更为梦想成真的这个时代由衷感到欣慰。 春天是多梦的季节。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溢着新鲜的内容。而今,我已进入不惑之年,梳理昔日的梦想,部分实现了初衷,多数没有实现。先说填饱肚子的事情,现在不但吃得饱,而且还吃得好,进而食不厌精了,当年令我头疼的水煮结耳根、野葱、蕨菜,如今已堂而皇之上了餐桌,成为难得的佳肴,这是始料未及的。再说当作家的文学梦,虽然我时时有“豆腐块”见诸报端,也加入了几个不起眼的文学协会,但我有自知之明,作家这个称号还是不能随便用的。倒是现在专职从事文秘,多少还与写作有关系,也值得欣慰。至于说“才子佳人”式的婚恋,更不值得一提,那只能算是青春期的一个丰满憧憬和一个下意识的冲动。还有关于孩子进城读书的问题,在为自己的孩子庆幸之余,面对城乡教育水平至今差距巨大的客观现实,心里还在为众多农村孩童难过。 有追求,才有收获。梦想的成真,除了自己的不懈努力外,还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没有这一切,再瑰丽的梦想,终究不过昙花一现。想当年,邓小平老人家一个恢复高考的决定,让多少寒门子弟有了出彩的机会。尽管我因为家境的贫寒,没能上大学,但我也是公平竞争制度的受益人。没有公平的竞争,我不可能通过苦读走出穷乡僻壤的山村,也不可能一步步地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华丽转身。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个人的梦想能够成真,都应归功于时代的进步,这个伟大的时代,理应值得感谢。 人人都有梦想,人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的梦想,始终与时代的潮流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连。今天,我们这个民族正在书写着伟大的复兴之梦,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在这个恢弘的梦想的激励下,我深信,个人的梦想也会成真的。 责任编辑:
李雨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