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浙江破获公安部督办首起网络贩卖自考答案大案
作者:陈东升 张范 发布时间:2014-05-26 11:47:00
网上开设淘宝店、通过QQ发送自考答案、利用支付宝平台交易……这是一个贩卖自考答案犯罪网络,其骨干成员覆盖全国12个省市、关联网店15家、累计销售试卷及答案1800余份、非法获利50余万元。 这起代号为“JX001”的专案系浙江省首例借助网络买卖自考答案案件,为公安部挂牌督办大案。为彻底斩断网络背后的黑手,自2013年1月起,浙江嘉善警方在公安部、省公安厅、嘉兴市公安局的统一指挥下,集中攻坚6个多月,终于将犯罪网络中的7名主干成员一网打尽。 嘉善县人民法院近日开庭审理了此案。王某、苏某、杨某、张某、纪某、罗某、游某被检察机关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提起公诉。 重要线索直指幕后大案 2013年1月,嘉善网警在工作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平湖人王某涉嫌在网上公开出售国家自学考试考前答案,并建立了一个名为“自考教育培训机构”的QQ群。 经查,2011年12月以来,王某以“正大教育培训机构”、“诚信教育”等虚拟身份大肆在网上兜售自考答案。为了逃避打击,他还注册了9个QQ和18个支付宝账号,并从网上购买了4张属地为北京的手机号码。 民警分析,王某的背后肯定隐藏着一根巨大的犯罪链条。2013年1月15日,警方对此案立案侦查。 经过三个多月的扩线侦查,4月15日,警方掌握了第二名犯罪嫌疑人——安徽蚌埠人苏某,此人正是王某的上家。王某甚至将QQ群交由苏某管理,两人合伙买卖答案。此时,距离2013年4月全国自考开考已不足一周时间,侦查时机稍纵即逝! 于是,民警假扮考生巧妙加入该QQ群,在开考前成功获取了三份自考试卷照片截图。经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鉴定:三份试卷照片截图均与“教育部清样一致”。 5月11日,“5•11”专案组正式成立。5月中旬,浙江省保密局作出认定:涉案证据的秘密等级为“绝密级”。 经初步分析,此案犯罪嫌疑人多达20余人,一个覆盖全国的庞大犯罪网络浮出水面。与此同时,通过巡线追踪,民警顺利锁定了苏某的上家杨某。 随着收网时机的成熟,5月下旬,警方制定了周密的抓捕方案,一场风暴即将掀起。 跨省抓捕揭开黑色产业链 6月4日,三个抓捕组同时收网!苏某、王某、杨某分别在安徽蚌埠、浙江嘉善以及重庆市北部新区相继被擒。 归案后,三人均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警方从中揭开了一条根植于网络,以QQ群、淘宝店为媒介的贩卖自考答案黑色产业链。 王某出生农门,高考落榜后走上自考之路。他花费两年半时间,通过了15门课程后拿到大专文凭。之后,他做过销售、会计等工作。 王某曾经想继续自考本科,但因吃不了苦而放弃。他通过QQ群了解到网上可以买卖自考答案,并很快从中发现了“商机”。 2013年4月初,苏某加入王某的QQ群,两人商量先合买答案,然后再各自贩卖。他们约定,由苏某出面购买答案,王某则交出QQ群管理权作为回报,帮助苏某扩大“客源”渠道。 苏某毕业于南京某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期间,他参加了自考。毕业后,苏某到女友家开的厨房用品专卖店帮忙。 这家店在淘宝网上开有商铺。苏某动起了歪脑筋,他打着“自考复习资料”的幌子,做起“挂羊头卖狗肉”的生意。苏某花2500元打包购买杨某手上的四月自考科目和答案,费用与王某平摊。 从4月20日凌晨开始,苏某陆续收到20余门自考科目和答案,并由他转发王某。这些试卷和答案在“二次贩卖”时零售价在300元/门左右。 买家们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为了增进彼此的信任,双方通过支付宝交易,由买方在考前拍下商品,待考后成绩公布后,通过的确认收货,未通过的可以申请退款。 买卖答案缘何如此疯狂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苏某一边贩卖答案,一边还在参加自考。在销售答案一夜未眠的状态下,4月21日,苏某坐火车去南京参加《社会学概论》的考试。 本案中,杨某从打工妹自学成才变身公司白领的故事堪称传奇。 杨某,27岁,湖南衡阳人。18岁那年,她跟随母亲来到深圳打工。杨某边打工边自考,她在《高数一微积分》科目上屡战屡败,直到买了答案才勉强过关。 有了文凭,杨某应聘到一家大企业做文员。2013年初,她开了一家名为“品纸墨书香”的网店,大肆买卖答案。 据杨某交代,她花2800元从网上打包购得试卷和答案。为了给考生提供方便,杨某还专门设计了一套购物须知。另外,一旦有考生选择退款,她还会要求将成绩单截图下载以便核实,这招让那些企图蒙骗退款的考生哭笑不得。 警方继续扩大侦查范围。随后,杨某的上家张某进入侦查员视线。6月6日,民警在四川省郫县某艺术学院学生公寓内将张某及女友纪某抓获。 两年前,还在读大学的张某和室友罗某合买了一份《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答案,结果双双通过考试。之后,罗某开始贩卖,并两次邀请张某帮忙发送答案,支付了3000元劳务费。 罗某见张某家境贫寒,表示愿意免费提供答案给张某贩卖。2013年3月,张某注册了两家网店,他经常在女友寝室上网收订单。 4月18日,张某和纪某去宾馆开房“备战”。从19日晚上开始,两人足不出户,目不转睛地守在电脑前,不厌其烦地回复着考生的催促和疑问。当考生步入考场时,他们才会拖着疲惫的身体进入梦乡。 抽丝剥茧摧毁犯罪团伙 6月17日,警方在贵州省怀仁市抓获罗某。经查,罗某开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网店,他的上家名为“圆梦助考”。 7月2日,在民警的不懈追踪下,26岁的重庆巫溪籍男子游某在重庆沙坪坝区某租房落网。 游某也是个自考生。他印制了许多广告单,到附近的大学厕所里张贴。许多考生正是根据广告单上的QQ号与游某进行交易。 2013年7月底,警方再次获得线索;游某的上家孙某已被河北邯郸警方抓获。至此,整个犯罪网络的主干体系被彻底瓦解。 据统计,整个犯罪链条中,买家超过1000人。有在校大学生,机关干部、公司职员。为了走捷径,他们纷纷抛弃了良知和诚信,用金钱换取不劳而获,甚至再次贩卖牟利。 2013年8月,警方对提取和梳理出的231个电子证据检材上报公安部转送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国家秘密鉴定”。 8月16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作出回复:自学考试在启用之前的试题、参考答案为“绝密级事项”。这些检材中,与2013年4月自考试题、答案完全一致或部分一致合计占比超过80%。 据查,贩卖答案这一行也有“潜规则”:比如为了招揽生意,一些卖家还会与他人假拍以积攒店铺人气。考前,卖家一般都会临时注册许多小号来发送答案。为了逃避淘宝监管,交易双方通常不用旺旺聊天。 警方还将本案外围80余名犯罪嫌疑人报送公安部发起集群战役,同时将1000余名购买答案的考生信息通报教育部处理。 案后点评: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新型网络案件。被告人以QQ等社交软件为纽带,通过支付宝第三方交易平台完成非法交易。同时,每人都拥有多个虚拟身份及银行卡账户,这些无不呈现出智能化、隐蔽化和有组织化的犯罪特征。 贪欲令7名年轻人迷失了方向,沦为了金钱的奴隶。他们的行为扰乱了考试秩序,也亲手埋葬了自己美好的前程。 警方在侦办此案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强化互联网监管、重塑考试公信力等问题仍亟待社会各界关注和反思。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