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莫让潜规则再发威
作者:夏廷堂 发布时间:2014-05-27 08:57:12
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党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要坚持清正严明,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达了我党杜绝各种潜规则的决心和勇气,令人振奋。 规则又是维系社会秩序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没有规难成方圆,一切秩序都来源于规则。而所谓潜规则,是指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规矩”。是虽不可明言但却实际起作用的规则。一般来说,规则指向东,则潜规则往往指向西。明规则规定不许拉关系,走后门,塞包袱,但潜规则则必须这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千奇百怪、林林总总的“潜规则”也应运而生。 从党内看,“不认主义认实惠”、“不认组织认个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人“唯钱、唯亲、唯顺”等“潜规则”随处可见。从社会上看,看病要给医生送红包、孩子上学要给老师买礼品、车辆违章要给交警缴分子钱、采购放贷要收回扣等“潜规则”比比皆是。遇事找门路、托关系、请客送礼,已成为一些人下意识的反应。规则追求公平正义,坚守公序良俗,潜规则追求利益,玩弄权术阴谋。凡有“潜规则”的地方,就会存在黑幕、存在肮脏交易、存在不公平。潜规则是不合法、不合理、不合道德的私下交易,是逼良为娼、拖人下水的元凶,是导致职业操守失守的魔咒,是对制度规则的破坏,对守规则的人的极大伤害,对民主、法律、公平、秩序等的挑战。 社会要发展,文明要进步,规则不能不要,秩序不能不要。而潜规则坏了规则,乱了秩序,毁了公平正义,失了人心,败坏了党风、政风、民风,助长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决不能任其再泛滥成灾。否则潜规则一旦流行起来,不仅社会既定的制度、政策、法律会被虚置,导致对明规则的逆向淘汰,严重影响社会生活基本秩序。 要让潜规则失去“土壤、通道、市场”, 领导干部必须模范地执行和严格地遵守制度。平时,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先做到。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自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切不可流于形式,更不能为所欲为,践踏制度、破坏制度。古人说:“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领导干部只有模范地执行和严格地遵守制度,做到法无授权而不为,在政治上不出格、经济上不出轨、生活上不出丑。才能为自己筑一堵“防腐墙”,修一道“防腐堤”,砍一道“防腐线”。 要让潜规则失去“土壤、通道、市场”,必须解决制度严肃性不强的问题。对于违反制度的人和事一方面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既坚决查处党政领导干部搞“潜规则”的问题,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潜规则”问题。让制度真正成为人人敬畏的“高压线”, 起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执行制度还要“一碗水端平”,无论什么人,不管职务多高,只要敢搞“潜规则”,就应依法严惩。在执行制度的天秤上,绝对不能偏袒任何人和任何事,否则,再严格的惩处也只能服人,但不能服心。 要让潜规则失去“土壤、通道、市场”,必须让显规则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坚持和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各项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只有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不让老实人吃亏、投机者得利,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在官场成为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潜规则才能不攻自破。 要让潜规则失去“土壤、通道、市场”,必须发挥公众媒体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宣传教育引导公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固树立正确的对错和是非观,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以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形成讲规矩、守法纪光荣,任性、放荡、不加检点可耻的氛围。使人们遇事自觉找法、用法、照章办亊,弃潜规则而去,这样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就自然会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这正如哲人所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当按规矩办事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当法治思维和规则意识深入人心,哪还会有潜规则的生存空间和立足之地?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垣县法院) 责任编辑:
朱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