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公安> 公安快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心理学教授谈电信诈骗:四种心理最易被骗子利用
作者:马超 苏宫新   发布时间:2014-06-04 10:26:16


    “骗子受过专门培训,是高明的心理学家,善于揣摩人的心理弱点,经常使用心理咨询式的谈话技巧,把人一步步引入陷阱。”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众多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看,贪便宜,怕犯错,好奇心,不愿改错的受虐心态等四种心理,最易被骗子利用。

    “应对骗局的最佳办法,就是不予理睬或电话核实,不给机会。”桑志芹说,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大致将骗子的技巧分为五类。

     A、开放式聊天“套取”个人信息

    “王阿姨,你最近恢复的怎么样啊?”

    “我在家感觉很不错,谢谢。你是陈大夫吧……”

    “像这样的电话聊天,在电信诈骗中很常见,最典型的莫过于‘猜猜我是谁’。”桑志芹说,在心理学上,这叫开放式聊天,骗子的问题都很宽泛,故意在关键之处留下很多空白,让你猜测性地去填空,其目的在于通过“套话”而获取你的个人信息。

    这种诈骗案件有一个共同点,即骗子已经掌握了市民的个人真实身份信息,包括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甚至最近的某项重要活动等。“骗子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精确诈骗。一开始聊天,往往先示好,让你放松警惕,然后慢慢地套话,把你引入事先设好的陷阱,然后编造借口让你汇钱。”桑志芹说,这类诈骗的心理路数,大致如此。

    【应对】故意“张冠李戴”地反问

    应对骗子的这种手法,桑志芹建议市民,在聊天中故意张冠李戴式地反问,比如你故意说错某个亲人的姓名或工作地点,然后很随意地问骗子“某某人现在常州混得不错吧?”这样的问题只要两三个,对方就能露出马脚。

    B、怕留污点而急证清白反被套

    冒充公检法诈骗很常见,中招的市民比较多。“这类骗子利用的是人们惧怕犯错误,急于证明自己清白的心理,当你被的防卫心理被调动起来而表白解释时,反而给了骗子机会。”桑志芹说,人们生活中都怕犯错,尤其是听说所谓的公检法机关指控你涉嫌犯罪这样的严重错误。

    所以,一旦有自称“公检法”的人说你涉及到什么什么案件中,然后案件会涉及到你身边的亲人谁谁谁,你千万不能跟他讲。不然,出于保护自己或亲人的目的,为了证明清白,就会被骗子的“犯罪论调”恫吓住,到时候越怕犯错,实际上越容易酿成大错。

     因为很多人不清楚公检法的办案程序,一但被骗子说你犯罪了,就会急于辩解,辩解过程中对骗子透露的个人信息就越多,就越容易被利用。

    【应对】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如果接到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说你可能涉及什么犯罪行为,桑志芹建议,这时首先更要相信自己,没做过的错事就是没做过,心地坦荡,不为他的忽悠所动,直接挂掉这种无关电话,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被骗。

    以前,我们常被教导做事要小心谨慎,听到不利的消息往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对这类诈骗犯罪来说,心理上要反过来对待,“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因为从正规办案程序上说,一个人真犯罪了,“公检法”会找上门的,怎么可能先电话通知你呢?

    C、因相信熟人反而放松了警惕

    QQ盗号诈骗、朋友圈盗号诈骗等手法,都是骗子利用木马病毒盗取了网友的QQ号或微信号,借着通过病毒文件盗取密码,掌控网友的QQ号或微信号,从而了解网友与各个好友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有诈骗价值的对象,抓紧时间学习和模仿。一旦发现哪天有机可乘,就把网友QQ或朋友圈中真正的好友悄悄删掉,由骗子假冒出现,他再编造各种借口,向网友借钱。

   “这种作案手法是高科技加上心理战术,对老百姓双重迷惑欺骗。”桑志芹说,作为网友,是在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好友已经被别人冒充的情况下,带着毫无防备的心理进行交流的,这时的心理防线最脆弱,几乎没有警惕性,所以一旦相信了损失很难避免。

   【应对】打电话核实是唯一办法

    桑志芹教授认为,现实生活中,无论朋友跟你多熟悉,或者亲友与你多亲近,遇到通过网上QQ、朋友圈等方式向你借钱或让你转账的,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唯一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直接打个电话去核实,“不管多熟悉,打个电话核实,应该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大家心理上是能够接受的。”

    D、贪便宜又好奇难免被牵鼻子

    电信网络诈骗中的中奖诈骗、各种补贴或退税诈骗,实际上是利用了老百姓贪便宜又好奇的心理。

    桑志芹说,当老百姓听说中奖了,或者新政出台不久,能拿到所谓补贴或退税了,在贪便宜的心理驱使下,先是会半信半疑;接着,就在好奇心的怂恿下去追问,我怎么会中奖或有补贴?骗子再根据编好的说辞,让你的“半信半疑”变成“深信不疑”,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应对】绝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桑志芹说,每个人其实多少都有“一夜暴富”或“钱生钱”的美好愿望,但多数人不会当真,因为只要内心不贪便宜,就绝不会相信“天上真的掉馅饼”。假如天上真的掉馅饼,那地上陷阱已挖好。所以,接到中奖、退税或领补贴等电话或网络信息,第一个念头就是不相信,然后挂掉电话或不理睬,就没事。

    E、被骗子蒙蔽却宁受虐不改错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很多受害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骗子的电话打得不停歇,有时三四个小时跟你聊天,这时哪怕跟受害人插个话都不行。以致出现极端案件,比如,受害人在骗子诱导下,边打电话边汇款,即使民警、保安、银行人员去阻止,受害人已被洗脑了,这时也不会相信自己有错。

    桑志芹说,这是针对一些老年人或信息闭塞的人实施的典型的连珠炮式询问或诱导,让受害人渐渐处于心理疲劳之中,根本没时间去思考,更不可能清醒过来。骗子很明白,很多人有宁肯错下去也不愿认错的受虐心理,他们通过连续不断的利诱、恐吓、示好等手段,成功为受害人完成了洗脑,为诈骗打开了通道。

    【应对】突然的“思维中断法”最为有效

   “骗子是针对人的心理弱点设置陷阱,那么对这种洗脑式的诱骗手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突然的‘思维中断法’,切断受害人的思路,使其醒悟过来。”桑志芹说,亲友、民警、保安、银行人员等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坚决一些,中断受害人的思路,打消他的疑虑,彻底醒悟过来。如果受害人身边没有别人帮助,要挽救就很难了。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