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说 驴
作者:崔蔚    发布时间:2014-06-11 09:31:08


    一直以来,与驴相关的都不是什么好词眼。骂人爱说“驴头”,形容人脸丑而长说“长了一副驴验”,没头发的人们骂“秃驴”,脑子不好使的人们喊“蠢驴”,脾气倔的人们叫“犟驴”,好象驴就没有一点优点。可是,人们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是笨是聪明,关驴什么事儿?让驴凭空背了这些污名,确实过于冤枉了。那究竟驴哪里招惹了人们,引得人们如此反感呢?我今日想要说道说道。

     一看“驴相”。驴最先被人诟病的就是它的长相了。正如前文所说,说人家“长了一副驴脸”绝对是让对方火大的评价,搞不好还会向你挥拳头。但其实驴的长相在整个动物界并不属于最丑的,只能说长得不美。个头较小,头长而窄,耳长颈短,鬃毛稀短,虽然少了点英俊之气,多了点乡土气息,可是驴本来就是家畜,长得太高端大气上档次大概也不符合它的身份。陕西谚语说:“耕牛战马磨道驴。”形象地说明了驴的用途。千亩良田由牛细细耕耘,万里疆域任马纵横驰骋,相较之下,驴的用武之地就小得可怜了,来来回回也不过是区区几平方米的范围。都说位置决定眼界,每天都围着小小的石磨打转,咱们能指望驴有多大的见识!更何况,人家驴就算蠢也是它自个儿的事儿,而且不蠢的话哪会甘心拴在这一方石磨旁边?要它蠢又嫌它蠢,人还真是难伺候啊!

    二听“驴声”。动物界的叫声可谓各有千秋。龙吟凤哕有一种高贵典雅气,虎啸狮吼是丛林王者的霸气,马嘶狼嚎是备战厮杀的激情气,就连同是家畜的鸡鸣牛哞都有一种田园清新气。可是“嗯昂”、“嗯昂”的驴叫声却让人莫名其妙生气,总有那么一丝丝不受人待见。人们一般都不爱听驴叫,所以驴鸣和狗吠排在一起共同形容声音难听,进而引申形容文字言语拙劣。只有在集市上买驴卖驴时,叫唤的公驴才能得到买者的喜爱,而且还仅限于公驴,因为母驴要是也兴奋地叫唤了,那行情也叫变差了,让买家望而却步,这也就是“草驴十年买,叫驴十年卖”的说法。其实笔者倒挺喜欢驴的叫声,小时候看《阿凡提的故事》,就觉得毛驴的叫声颇有点可爱,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叫做“蠢萌”。倘若哪日有机会遇到驴,我倒是要凑上前去摸摸他的长耳朵,听听它“嗯昂”、“嗯昂”的叫声。

    三说“驴性”。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驴堪称外强中干的典型,虽生得凶猛,其实却没什么本事。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一文更是将驴的软弱本性刻画地淋漓尽致。状若威猛的驴,明明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只是在老虎数次挑衅和调戏后才愤而“蹄之”,这本属于驴之常情,可是好事的人们却据此认定驴之恶,安分守己的驴成了恶势力的代名词,一口咬断驴脖子的老虎倒成了人们歌颂的不畏强暴的正义势力,“黔驴技穷”也就代表了人们对暴势力的终极蔑视了。你说驴冤枉不冤枉,伤感不伤感!我无意质疑柳宗元写这个寓言的初衷,毕竟柳大人肯定不是为了写驴而写驴,不过即使是经典,也容许人有不同的理解,再高端的程序也会出现BUG,换个方式角度看看也未尝不可。其实,怪也怪驴自己沉不住气,要是不理会老虎的再三试探,淡定地忽略老虎的调戏,还可能产生一种“深不可测”的错觉,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老虎不敢轻举妄动,驴也保住了一条性命。当然,寓言只是寓言,假设也仅是假设,驴若真是遇到老虎,大概不用一惧二绕三试探,老虎就会果断“断其喉,尽其肉”了。

    四谈“驴肉”。人们不爱驴,不过驴肉倒是喜欢的。“天上龙肉,地下驴肉”,驴肉都和传说中的龙肉并骂齐驱了,可见驴肉的美味。驴肉肉质细嫩,远非牛羊肉可比,而且富含氨基酸,营养价值颇高。驴肉还是一种中药,有补益气血、熄风安神的功效。关于驴肉的做法,爱吃的中国人有很多发明。山东人尤其喜欢吃驴肉,所以鲁菜系中有很多著名的驴肉系列,如蓬莱卤驴肉、五香酱驴肉等,另外还有河北保定的驴肉火烧,河南沁阳的闹汤驴肉,甚至北京都有根据野驴郊外撒欢打滚而命名的风味小吃“驴打滚”。中国有一道著名的禁菜——活叫驴,做法是直接从活驴上剜肉,听着后堂的驴惨叫,前厅的食客若无所事地食用刚剜下来的驴肉,真是残忍至极!人们在驴面前似乎总是缺少那么一点点同情心和包容心,可怜的驴,辛辛苦苦拉磨、被人骑、供人使唤,还要承担各种骂名,最后还要落得生吞活剥的下场,撕心裂肺的叫唤唤不醒人类的怜悯之情、恻隐之心,只留下几声“嗯昂”、“嗯昂”空余恨了。

    五聊“驴敌”。网友们都说自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驴也有个“又爱又恨”的冤家,那就是马。不知道为什么,驴和马总是被人们放在一起比较,而且驴往往充当着陪衬马的角色。大多数时候人们觉得驴是远远比不上马的,驴子跟马跑——望尘不及,所以世人都有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可是有时候人们又特别爱把这两者放在一起。驴头马面说的是一路货色,驴前马后显示的是奴才本色,驴年马月表白是无可奈何之色,驴唇还非要跟马嘴对上,甚至人们还爱创造性地将马和驴交配,形成新的品种——骡子,不管当事者驴和马愿意不愿意,不论它们之间有无产生“跨越物种的爱”,反正人们热衷于这项活动,还爱开放性思维扩散应用到其他物种上。想来人类真是一种爱瞎搅和的生物,人家生物界的其他物种过得好好的,非要给人家这杂交、那嫁接,也不问问当事者的意见,让人家骡子鲸豚狮虎兽等等新物种都出来了,美其名曰“生物学上的重大进步”。无奈我实在是个眼界不高的土包子,对于这些高科技不大能理解,又势单力薄无法替驴等伸冤,只能望驴兴叹了。

    从以上的“驴相”、“驴声”、“驴性”、“驴肉”、“驴敌”来看,驴真是受尽了人们的嫌弃。不过到了现代,好象驴的地位上升了那么一点点。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驴友”。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其中大概有缘于驴能驮能背,吃苦耐劳的特质吧!以徐霞客为宗师的背包客们,走南闯北,徒步穿越,有韧性有勇气,有智慧有心态,致力于在每一片山林秀水中留下自己的印迹。日益壮大的驴友队伍,似乎让驴也风光了一把,驴身上正面的气质终于有了昭雪的一天。甚至有人开始宣扬驴的智慧了[1]。不过人心是难测的,今日喜欢你不代表一直喜欢你,某一天正面的形象轰然倒塌光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我也无法揣测断言驴以后的命运,反正咱们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呗!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朱婷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