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丁婆婆的百年传奇人生
——故乡三部曲 (二)
作者:魏平   发布时间:2014-06-20 11:51:58


    儿时的小伙伴阿华、阿强他们打电话来:我们双碾槽生产队有史以来第一位百岁老人出现了。下个月,丁婆婆百岁寿宴就要庆祝了。我们小时候,可没少吃丁婆婆的苦丁茶,你可不能不回去呀?

    我说:当然要回去,到时大家一定都去赶她老人家的寿!

    双碾槽生产队在一匹大山的山岗岗上,与之遥望的对面一匹山叫观山,中间的沟沟就是著名的梅子沟。山岗岗的左面是正湾田,土地肥沃;右面是梅子沟,险峻陡峭,一个背篼如果从山岗上摔下去,可以滚下千百米深的山沟底。如果梅子沟里拼一背红苕给你,背回来都会让你背得哭!沟底狭窄河谷生活的人们,真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抬头只见一线天。我们当地有一句谚语:有女不嫁梅子沟!

    大人们(泛指父辈们)经常恐吓我们:你这些小崽崽,一天就晓得千翻(淘气),不好好读书,今后娶不到老婆,把你“嫁”到梅子沟去当上门女婿,看你怎么办?

    我们还要顶大人们几句:你放心,我们打单身汉都不会去梅子沟当上门女婿的!

    改革开放后,梅子沟的子子孙孙经过自身的努力,他们带着家乡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多数离开家乡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了,听说有的在外发展得还不错。

    魏家有女初长成

    丁婆婆的娘家就住在梅子沟观山那面卷洞桥方向的半山腰上,中农家庭出生。丁婆婆三岁多时,母亲病逝。父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她三兄妹总算是拉扯大了。由于家庭贫困,丁婆婆从未进过学堂识字。娘家姓魏,是我们魏家姑娘,算起来与我爷爷同辈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七、八岁时就开始煮饭、洗衣,这锻炼了以后丁婆婆的茶饭在我们当地远近闻名。粗茶淡饭经过她的手,一定是正宗的家乡味道,绝对是舌尖上的中国,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我们常听老年人讲:一个人是否聪明能干,看他的茶饭就知道了。

    十七、八岁时,善良、美丽、大方的丁婆婆,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聪明、漂亮、能干、热情的姑娘。在旧社会,当地有个八字先生逢人便讲:这姑娘相貌生得好,聪明盖过多少人。日后,必是大福大贵之人!

    但是,这位八字先生却怎么也没有算到,丁婆婆却在以后的三十多年人生旅途中,历尽了她生命中的艰辛和苦难!

    传说中的爱情

    当时,许多大户人家都聘请媒人到丁婆婆家,向她父亲提亲。父亲看在其母去世早,姑娘长大不容易,婚姻问题上还算开明,没有包办。征求丁婆婆本人的意见,丁婆婆坚持“说亲要看子弟”的原则。最后,在十八岁时,选择了家庭条件在当时当地不是最好的丁大爷。

    丁婆婆对自己选择的丈夫丁大爷非常满意。丁大爷当时二十多岁时,聪明、英俊、帅气、一表人才,也是乡里后生中出类拔萃的青年。

    解放前夕,丁大爷祖辈从天井坪山山上搬下来,在双碾槽购房屋、买土地。

    解放后,评阶级成分时,丁大爷一家被评为富农。

    后来,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在批斗大会上,听干部们讲:终于明白了丁家之所以成为富农,是因为家中有八担租的土地,还有一头大牯牛。当时,我们这批娃儿,一直对八担租的土地到底是多少?始终没有搞明白过。因为,毕竟那个年代离我们太遥远了!

    在那三十多年的艰难日子里,丁婆婆跟着丁大爷吃了不少苦头。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从来没有听她向人提起过。

    我们当小娃儿时,还问过丁婆婆是否后悔嫁给丁大爷。丁婆婆平静地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都是各人的命,也怨不得谁!

    丁婆婆和丁大爷共生育五个子女: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集体生产队时,加上儿媳妇、孙子共计9人。一日三餐,洗衣喂猪,起早摸黑,全是丁婆婆的革命工作。有时,儿女们会一起帮她一些力所能及的忙。

    丁婆婆与丁大爷的婚姻在我们当地却堪称典范。在蹉跎岁月中,他们有吃无吃,吃好吃撇,老两口从来没有红过脸。丁婆婆在家喂鸡喂鸭喂猪,丁大爷背上街去卖后,再买盐巴煤油回来。典型的男耕女织生活方式。那个年代,幸福的婚姻和家庭,才是伴随丁婆婆熬过那艰难岁月的真正动力。

    上世纪90年代,与丁婆婆同甘共苦一生的丁大爷,带着对丁婆婆无限的爱意,离开了人世,丁婆婆为此痛哭了一场!

    “丁孃孃”到“丁婆婆”的由来

    不知道人们什么时间开始,与她同辈的人都叫她“丁孃孃”;比她晚一辈的人也都叫她“丁孃孃”。

    就这个问题,我们当时还专门请问过大人。大人们说:同辈的人是依着自己的儿女辈喊对方,表示尊称;晚一辈的人当然是应该这样称呼;你们孙子辈的人就应该叫“丁婆婆”了。

    我们生产队当时有三、四十个娃儿,千翻得很,背地里大家都跟着大人们叫她“丁孃孃”。这完全没有不尊敬的意思,因为“丁孃孃”这个称呼在我们当地实在太有名了,当地的人全部都这样喊。摆龙门阵,你说“丁婆婆”,大家不一定知道是谁,但说“丁孃孃”,大家心中绝对明白,一定指的就是她!

    改革开放后,丁婆婆随儿子一起搬到姜家街上居住。通街上下的人,不管男女老少,全镇的人都叫她“丁婆婆”了。

    现在想来,一个人的名号,就像著名商标一样,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的沉淀,多少人的口碑,才能达到众人皆知的效果!

    “苦丁茶”

    丁婆婆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一家人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穿得整整齐齐。哪怕是补巴衣服,也是规规矩矩。屋里屋外,清洁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

    丁婆婆家住的地方叫“老屋”,是两个大院子并列组成,有10多户人家。整个院子最多时候有6---70多人。

    丁婆婆的堂屋是生产队里最大的堂屋,一年四季365天从来没有关锁过。生产队社员开大会都是在丁家大堂屋里举行。

    那时,我们当地缺柴烧。丁婆婆要到很远的山边边、土壁壁办柴草。有时,湿柴草背不起,就在坡上晒几天后再去背回来。吃水要到几百米远的地方去挑。

    一年365天,丁婆婆坚持每天为整个院子里的人们免费烧开水。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大家当时都尊称她为“丁孃孃”的缘故。

    冬天,早晨起来,一边煮饭,一边就要烧两瓶开水起来,放在堂屋的茶几上。夏天,丁婆婆到高山上采摘许多苦丁茶晒干。每天烧一大瓦缸开水,放一把苦丁茶在里面。如果,生产队社员要开大会,或者集体社员要在“老屋”周围参加劳动的那天,丁婆婆一定要特别另外多烧两瓢水。

    我们小娃儿在坡上跑了一阵后,口干舌燥时,一定会到丁婆婆的堂屋里,狼吞虎咽地整下一大碗苦丁茶。世间饮料有千百种,唯有丁婆婆的苦丁茶却是我们少年时光品尝到的最凉爽的、最美的、至今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饮料!

    生产队长就这事还在社员大会上冒着极大危险公开表扬过丁婆婆。他说:烧一天、两天开水,那是在拉拢人民群众。但一年365天,天天如此。而且,年复一年,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这样的人,应该值得让大家去尊重!

    生产队长也当着社员的面,公开承认他家大人娃儿都吃过丁婆婆烧的苦丁茶。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一直坚持做这件事!

    我们生产队157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没有吃过丁婆婆烧的苦丁茶,找不出一个人来!

    李子树

    丁婆婆门前有几颗李子树,那是我们的最爱!丁婆婆一年修一次枝,施两次肥。

    李子成熟时节,附近几个生产队的娃儿都来了。阿国、阿明他们有的陪着丁婆婆在屋里虚情假意地吹牛,有的就在外面偷摘李子,他们分工明确。一旦李子到手,他们就会发出暗号,大部队立即就闪了,到外面的山坡上去分享他们的胜利果实了。

    丁婆婆的媳妇回来发现李子少了一些,责怪丁婆婆在家没有看管好。丁婆婆笑着说:水果是吃露水长大的,小娃儿喜欢酸东西,就让他们摘几个。你看,阿渝(丁婆婆的小孙子)还不是跟阿强、阿华他们去摘魏婆婆的樱桃吃,别个魏婆婆都没有吷了吵。媳妇再也不说好歹了。

    最近有一次,阿国、阿明他们还谈到此事,说小时候偷摘丁婆婆家李子吃,到现在丁婆婆都还不知道。我说:你们绝对错了,你几个小崽崽,哪是丁婆婆的对手!你们要感谢丁婆婆她老人家宅心仁厚,没有当面揭穿你们的阴谋罢了,只是不让你们几个面子难堪!

    瓜子、花生、碗豆、胡豆

    打猪草、牛草,我们这些娃儿都愿意跟着丁婆婆一道。有时,她衣服口袋里有瓜子、花生、碗豆、胡豆。这是她平时节约出来的,这是我们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食。她分给我们,看见我们大家吃,她打心眼里高兴。但是,她却自己不吃。我们说:丁婆婆,你也吃几颗。她说:你们吃了长身体,我们老太婆吃了就不长了!

    丁婆婆自己的猪草、牛草打满后,发现我们小背篼没满,还要帮我们每人割几把。这样,背回去大人也就不会再吵我们了。

    长寿的“秘密”

    有人说,丁婆婆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丁婆婆的心像大海一样宽阔!

    她是我们村里婆媳关系的典范。生产队长在大会上经常教育其他社员:你们有的婆媳关系搞不好,经常吵架。你们看人家丁孃孃,没见她和媳妇拌过嘴,吵过架?我看她待媳妇比待自己闺女还要好!

    在生产队里,丁婆婆从不搬弄是非,从不张家长,李家短。遇到家庭闹矛盾的,她都是两边劝和。一辈子,没有与一个人发生过争吵。

    大院子,往往是鸡牲鹅鸭糟蹋庄稼,引发邻里之间矛盾,丁婆婆自己的鸡牲鹅鸭关在屋后檐沟喂,避免了与同院子邻居发生口角的情况发生。

    生产队长在大会上讲:如果你与丁孃孃这个人都搞不好关系,那一定是你本人自身肯定有问题!

    我问阿华、阿强、阿渝他们,现在丁婆婆近况怎样?

    丁婆婆现在四世同堂,儿孙都很孝顺。

    丁婆婆眼明耳聪,腰直背不驼,看起来像八、九十岁的老人家。

    每天按时起睡,天亮就起床,每天起床时把被子折叠整整齐齐,床单整理称称展展。

    现在,一日三餐都是她在煮饭。多吃蔬菜,从不挑食,饭后一碗菜汤,这是丁婆婆的饮食规律。并且,坚持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看电视从来不戴眼镜。儿孙们从外地打家里座机电话来,接听电话自如,不忙时,还要和他们吹一阵。

    我对丁婆婆的了解,记忆停留在儿童、少年时光。因我十五岁离开家乡,在外求学。然后,在外工作。有一年,碰见丁婆婆的儿子,特地带了几百元钱,帮丁婆婆买点水果和糖果,感谢她老人家对我们成长时期的无私关爱!

    百年来,丁婆婆历经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失去了很多,但也得到了很多。她的荣誉、她的称号,永远光芒四射!她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大家的崇敬!

    她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母亲中的一员,平凡又伟大!在每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谱写出了不同的绚丽乐章!

    百岁是多少人的梦想,多少人的向往。一百年的人间沧桑,丁婆婆对家人、对我们双碾槽生产队所有社员群众的爱,就像龙洞河的水,清澈、透明、纯净!

    我祈祷丁婆婆晚年平安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朱婷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