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公安> 公安快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有“毒”偏见阻挡“瘾君子”回归路
作者:潘从武 张蕾   发布时间:2014-06-26 13:13:30


    “我干过清洁工、当过保安、还扛过大包,可每当雇主知道我曾吸过毒,都会以各种理由辞退我。”近日,华子(化名)告诉记者,自从吸食毒品后,别人总是对他有偏见。

  40岁的华子曾是一名“瘾君子”,几度出入戒毒场所后,华子在新疆西域阳光后续照管站阳光家园(以下简称阳光家园)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成为一名会员。华子坦言:“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一份工作。”

  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记者就“瘾君子”回归社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了采访。

  现状:谁能放下有“毒”偏见?

  上世纪90年代初,华子在乌鲁木齐市小西门做服装生意。一次,他在广州进货时,吸食了供货商给的香烟。从那以后,华子每次进货回来都感觉乏困,浑身难受,后来才知道自己吸食的是毒品。几年间,华子因吸毒花掉了几十万元。2000年的一天,华子和朋友吸毒时,被警方当场抓获。

  2009年7月,第3次走出戒毒所的华子了解到阳光家园对回归社会的吸毒人员提供帮教。一个月后,华子主动与阳光家园签订帮教协议书。华子问:“我真的能找到工作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戒毒局西域阳光戒毒康复中心水磨沟区后续照管站站长萨木高答:“只要你愿意,就能找到。”

  虽然萨木高答应帮助华子,可真找起工作来却没那么容易。萨木高告诉记者,为给华子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费尽周折。“都不记得跑过多少个公司了,只要老板一听他‘进去过’就不要。”萨木高说,很多人对强制戒毒不了解,将其等同于进监狱,那些公司老板既怕华子人品不好,又担心他把别的员工带坏,更害怕他身体有病。

  多次奔波后,一位民营公司的老板终于答应接收华子。“我现在已经干了快5年了,收入不错,很感谢萨站长,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华子说,虽然在这家公司已经干了这么久,但他的那段吸毒经历,还是老板和他的秘密。

  困境:安置帮教基地发展遇瓶颈

  2011年,新疆自治区戒毒系统在哈密戒毒所、吐鲁番戒毒所、阿克苏戒毒所、乌苏戒毒所、伊宁戒毒所相继依托所内企业建立了安置帮教基地。然而,3年过去了,一些安置帮教基地因缺乏配套的建设资金、相关政策扶持举步维艰,出现了有基地“无人”安置的尴尬。

  “现在,全区5个依托戒毒所建立的安置帮教基地中,只有哈密戒毒所在常年安置解戒人员,基地有配套的生活场所,很多解戒人员都在这里安了家。”新疆自治区戒毒局教育处处长马军霞说。

  走进哈密安置帮教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四合院式的家庭住宅,这是解戒人员生活区。哈密戒毒所党委副书记、政委吴斌说:“我们跟解戒人员签订帮教协议后,都会根据其情况安排必备的生活设施,为他们安心工作提供保障。”

  据了解,长期以来,哈密戒毒所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劳动人事部门沟通联系,想方设法加大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力度,打造“拴心留人”的帮教环境,并争取政府公益性岗位,引进合适的就业项目,落实出所和戒毒康复人员社保等相关政策。

  “我2012年3月从哈密戒毒所回到乌市,后来又申请回哈密戒毒所安置帮教基地工作。”马良(化名)告诉记者,他每月有2000元工资,家人也相继来到安置帮教基地工作。

  阳光家园的千余名“会员”中,除了一些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工作外,大多数人都有寻找工作的愿望,而靠他们自己找工作,成功率几乎为零。最终,找工作的事还得由阳光家园出面。

  呼吁:吸毒人员“回归”需社会共同努力

  “国企、事业单位都不要,我们只能去民营企业给他们找工作。”萨木高说,即使是民营企业,也是困难重重,跑趟子、看脸子都成了家常便饭。萨木高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说客”,既要说服老板们接收,又要去给“会员”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放弃找工作的信心,要他们从思想上改变好逸恶劳的想法,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好好做人。

  “目前,在新疆参与禁毒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并不多,仅仅靠戒毒系统关注解戒人员的回归举步维艰。禁毒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系统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马军霞呼吁更多有爱心的企业家能为这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帮助他们脱离毒海。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