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0起诈骗案"好处费"8400万 检察官析受害人心理
作者:赵丽 袁硕 发布时间:2014-06-30 09:41:44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尤其是以提供各种机会为借口骗取“好处费”的作案手段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记者近日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获悉,2010年至今,西城区检察院办理诈骗“好处费”案件40余起,涉案金额8400余万元。 骗取“好处费”案件有哪些典型手段、此类诈骗案件为何层出不穷?西城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向记者作了详细介绍。 借行政审批名义行骗 探矿权证、采砂许可证……行政审批是政府部门进行社会治理和经济调控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手段,一些不法分子虚构身份、人脉,以能够帮助顺利通过行政审批为名大肆行骗。 曾先生是北京市某咨询公司经理,与做地质工作的丁某相识已久,知道丁某在地质行业有一定人脉。2010年3月,马先生委托曾先生办理探矿权证。曾先生接下这个活儿后,便找到丁某帮忙。丁某听后满口应承,说办理一个证要130万元。于是,马先生将相关材料交给丁某,并给了他100万元。没过多久,丁某便拿回来两个探矿权证,马某又给了丁某50万元。此后,又有人想办理探矿权证,曾先生都委托给丁某办理。在一个月内,曾先生先后委托丁某办了5个探矿权证,交给丁某650万元。然而,当马先生等人在国土部网站上查询相关资料时,却发现丁某办的证是假的。 丁某到案后交代,他知道这几个探矿权申请根本办不下来,但是为了挣钱,就找人办了5个假证,想以此蒙混过关。 近3年来,西城区检察院办理类似通过行政审批为名骗取“好处费”的案件16件,其中12件涉案金额超过百万元,最高达到了1800万元。 虚构工程项目钓大鱼 拿到工程意味着有钱可赚,很多人都希望得到这样的机会,但是谁又能知道天上掉下来的是馅饼还是陷阱呢? 2005年,被害人陈先生经过老乡介绍认识了张某。张某自称是一家大型企业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说自己手里有一个项目,可以把其中的土石方工程让陈先生来做。不过,陈先生要给他4万元“好处费”。陈先生一听,觉得这个项目做下来能赚不少,便欣然应允,与张某签订了一份协议,并把4万元悉数交给了张某。 陈先生拿着协议回家,坐等工程开工。然而,陈先生却一直没有等到张某的消息。陈先生拨打张某电话询问究竟,却发现张某的手机已停机。冷静下来一想,陈先生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报警。由于陈先生只知道张某的姓名和一个停机的手机号,没有其他任何线索,给警方的侦破带来很大难度。直到2012年9月,张某才被抓获归案。 号称提供融资忽悠人 有些人发愁没有好的项目,有些人拿到了项目却没有足够的资金,眼看着一大块肥肉就在嘴边却吃不到,这让很多人对资金的渴求达到了极致。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站出来说能够提供贷款、投资或必要的资金证明,一定让那些需要资金的人难以抗拒,甚至放下所有戒备。 2012年11月,被害人李先生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黄某。黄某称,他可以为李先生提供5000万元融资,李先生对此求之不得。几天后,黄某突然找到李先生,说自己遇到了点困难,想借150万元。由于有求于黄某,李先生很快就把150万元转了过去。 不久,李先生就收到了好消息。2012年12月的一天,黄某约李先生见面,说要把5000万元给他。在两人商量具体细节时,黄某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被人举报诈骗,公安机关将他的账户冻结了。这让李先生大吃一惊,为了帮助黄某把资金解冻,李先生不得不向别人借了100万元,并将这100万元交给黄某,让他赶紧解冻资金。 此后,黄某又以各种理由向李先生“借钱”。直到2013年5月,黄某不但没有兑现融资承诺,反而从李先生那里“借”走了600余万元。 三种心态易上当受骗 受害人在骗术面前为何会受蒙蔽?西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分析了受害人的三种心态:怯心、贪心、急心。 “在以帮助办理行政审批为名的诈骗案中,被害人不了解相关政策,总担心自己通不过审批、拿不到证书,于是千方百计找人托关系,这是怯心;贪心,即被害人见到赚钱的机会,就会在利益驱使下丧失理智,生怕机会旁落而甘心奉上‘好处费’;急心,即急于拿到资金,为了避免节外生枝而不断、主动向不法分子示好。”办案检察官说。 办案检察官分析说,群众要想避开诈骗陷阱,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通过行政审批的关键要素是符合政策规定,只要合法合规,根本不需要任何所谓“关系”就可以获得审批。另外,在面对各类工程和融资时,当事人应做到“三查”:查人身份、查工程真伪、查资金能力。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