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们安好,我心踏实
——一位鲁甸女法官的抗震日记 作者:段琼梅 发布时间:2014-09-11 10:51:49
剧烈的摇晃,我从睡梦中惊醒,迅速扭头看身边躺着的女儿和她的朋友小彤,发现两个小家伙正惊恐地睁着眼睛。正在这时,听见老公嘱咐:“别动,是地震!”我忙说:“没事,有妈妈在,闭上眼睛睡觉吧。”两个小家伙居然乖乖的闭上了眼睛。晃动已然停止,我的心却在砰砰直跳,会是哪里呢?一定很近——就连玩得筋疲力尽刚躺下的两个小家伙也被摇醒了!正想着,门外已传来了有力而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小彤的妈妈,她气喘吁吁地急着要抱小彤离开。老公忙说:“没事了,慢慢的,等孩子穿好衣服!”老公还是秉承他的理念: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 小区楼下已聚集了很多人,大家纷纷向开阔地带走,突然人群中传出一声 “在鲁甸”。我的心咯噔一下掉到了深谷,人生第一次感到地震就在我的身边,忙掏出电话打给在鲁甸的同事们,电话里一直是无法接通的回音,满是牵挂,却无能为力。 坐在草坪上,手机突然传出短信提示音,以为是通报地震的消息,打开一看,却是单位要求45周岁以下男干警集中开赴震中救援的内容,急忙打电话向领导请战,得到坚守岗位的答复。有些许失落——事后才知,这是最恰当的安排。 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玻璃射在办公桌上,胡波的来电终于响起,赶紧接通,电话那头的胡波声音急切,时断时续,我用力听着,还未听清、听完,电话已中断。拨打电话核实,又是那熟悉的“无法接通”。正在思索要怎么办?省院的唐老师和中院的杨老师相继打来电话,希望尽快报送抗震救灾情况,要求直接与人民法院报驻云南记者站茶主任和法制日报驻云南记者站刘百军记者联系。一边是大家都在等待消息,另一边却几乎处于失联状态。 挨个拔打电话,没有一丝希望。正打算将掌握的基本情况和听到的只言片语形成稿件,胡波再次打来了电话,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接通电话,立马请他找个信号好的地方,却得知大家的手机都快没电了,只有他的“老人机”电还多些。我心一震,是呀,手机所剩不多的电可能成为他们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大脑迅速搜索,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录音笔——我马上找到录音笔,放在手机旁边,挂断电话后再听录音,边听边猜边记。这样原始的方式一直持续到5号,两个充电宝送进龙头山,照片派专人送出来,才宣告结束。 照片,如获至宝,我马上打开,一张一张的点击:满目疮痍,一片凄凉,再也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山清水秀的龙头山;废墟前同事们奋力的身影,一次次救出的却是冰凉的遗体;满脸欢笑,残垣断壁下抬出一个生命┉┉看着照片,打电话询问照片背后的故事,一一记录形成稿件,让更多的人看到鲁甸法院干警8.03抗震救灾的实况。此时的我只不过是一个现场的旁观者,在以后几天翻看照片的心情恰如走出震中的同事对我的描述—— 第一个死者被抬出时泪流不止,最后一次看到死者被抬出时面无表情,大家的内心承受了一次次严酷的摧残,体会了什么是“慢慢变得麻木”。 我的目光最初停留在救人、躲避余震等惊心动魄的场面,几天后,我才惊诧地从照片中发现,原来我的同事们睡在露天院坝上,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好想问一句:“你们还好吗?”脑海中闪现出唐雅静的身影:她——前线三名女同事之一,地震发生时在鲁甸,得知震中在龙头山,她不顾一切奔向震中。经她刨挖抢救,她的家人只受了轻伤,可是两名熟识的邻居却离她远去。之后,她毅然参加到抢救生命的队伍中。当我拨通她的电话,问她:“唐姐,此时你最想对家人说的是什么?”电话那头却是一片静默,依据这几天的经验,电话还有信号,持久的等待,我轻轻问了一句:“唐姐,你在听吗?”电话那头,她用哽咽的声音回答:“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只要活着什么都好!” 原来,我随时都有可能触碰到救灾一线兄弟姐妹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黄金72小时后,同事们有了发电机,我的工作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收集、整理震中同事的事迹,再编辑、上传、发送;统一报送同事们写下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蹲守办公室须臾不离,我也变成了一个不在前线却最知前线的幕后者。 7天过后,回家看望我那最不舍的两岁女儿。推门进家,看到女儿正在堆积木,问她:“宝贝,在干什么呢?”小家伙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妈妈,我盖房子给小朋友们住。”我诧异地扭头看向老公,他忙解释说:“这几天你没回家,我就指着电视上的新闻跟她说,你看房子都倒了,好多人都没有睡觉的地方,妈妈去帮忙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宝贝,有你们在,我的心好踏实。 (作者单位:云南省鲁甸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