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夕照文笔塔
作者:梁可军 发布时间:2014-09-17 10:28:38
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李叔同那首《城南旧事》的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歌词。歌词的意境很美,而美的东西,都让人刻意留意。 在贺街人民法庭工作期间,发现矗立于贺街南边有一座文笔塔。留心去看一看,寻味到了心目中的那种美的意境。 穿过幽长的青石板路街道,会发现古城的淳朴率真。走累的时候停下休憩,高耸的文笔塔就能够远远在望。三百余年的风拂,塔身已是一片班驳,三百余年的雨涤,落定塔身间的尘土长出的荒草,在夕阳下随风飘逸......此景此情,你会感觉高耸的文笔塔象是在蓝天里书写着沧桑,书写着历史,而稳稳扎根于大地,分明清楚的看见它在固守着家园。 文笔塔是古人纪念文官学峰的建筑物。 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把书读好就意味着入仕,入仕的背后就意味着利禄,于是就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利禄的背后就意味着娶妻纳妾,万女倾慕,自然就有粉黛成群,于是也就有了“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 传统的古人,读书的目的更多是为改变命运际遇,考取功名而努力。于是悬梁锥骨、凿壁偷光、哙炙人口的成语都与此有关,即使是一介农夫,白天耕作,晚上读书,都形成了影响一生的耕读文化。 任何时代,“读书人”的称呼都是高雅时尚的形象,于是,就有了象蒲松龄这样为考功名考到七十二岁抑郁不得志,转而以狐仙鬼怪幻想内心猥琐的情爱世界、辱骂自己苦苦追求一生的功名制度的人。而达官贵人呢,也喜欢用读书人标志的“文房四宝”来粉饰自己的形象。 到了现代社会,偶尔还能够遇上个混混在口袋别上几枝钢笔装“读书人”,却被多数人当成了卖钢笔的小贩来看。 我想,文笔塔所纪念的肯定不是有世俗目的的读书人,应该是纪念那种象文天祥一样“辛苦遭逢起一经”读书出身的读书人,面对汹涌强悍的元蒙大军,明知自己的力量是螂臂挡车,却为民族尊严舍身取义的人,应该是纪念那种“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坚守内心感觉的人。 一个义字,才是贯穿读书人思想脉络的主线,因为无论哪种情感,都可能是读起某本书引起的共鸣或者借助他人名言熟语套合自己行为的即兴创作,而义的坚守,则是读书人心灵经过高尚熏陶提升后自觉的坚毅。 矗立三百余年的文笔塔仍然矗立,夕阳下的文笔塔的耕读文明,却早已被校园的朗朗书声替代,而“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已被现代多元文化,多元文明所覆盖,而文笔塔时代能熟读四书五经,背上一段古诗词的读书人,在现代科技文明里仅仅算得上是一个识字的文盲! 于是,一瞬间明白了文笔塔飘逸着荒草的沧桑......而那些戴着眼镜的校园学子纵横评古论今,那些穿着白大褂的白衣战士无影灯下救死扶伤,那些操练着外国的语言为国家利益据理力争的人,那些为国家建设探索自然奥秘的人,那些坐在电脑前炒房炒股炒期货的人,他们无不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顺应着时代的召唤,这些读书人立足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建设努力着。也在此时,瞬间了领悟了文笔塔稳稳扎根于大地的内涵,现代的读书人原来也象文笔塔那样固守着的是他们家园,固守着他们“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家园。 夕阳下的文笔塔,看看,能唤起发古之幽情,仔细聆听,能够听出时代脉动的声音……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