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晾晒心灵
作者:史晓明   发布时间:2014-10-21 14:38:59


    星期六闲来无事,坐在家里翻看新到的一本杂志《读者》,有篇文章引用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常听人念叨,文章中也经常引用,出自什么地方,它的原意是什么?忍不住发扬“求索”精神,打开书柜拿出《辞海》查起来,原来这一句出自《孔子·述而》之中。“坦荡荡”是胸怀,“常戚戚”也是胸怀,只不过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一个光明,一个阴暗,一个值得景仰,一个让人鄙视;“坦荡荡”的胸怀就像雨果所说的那样,比海洋和天空更宽广;“常戚戚”的胸怀则是小肚鸡肠、些小难容。

    放下书本,面对室外的骄阳,我想,一个人不管是为人处事,还是交友结朋,就应该“坦荡荡”,就应保持心灵的纯正无瑕,就应“心底无私天地宽”。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不禁大胆设想,如果心灵可以取出来的话,不妨拿到阳光下晾晒一番,以去掉霉气,多些正气,充满朝气,或者让阳光真接走进心灵,让心灵始终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下,可以预见,经过晾晒的心灵必然是“坦荡荡”的。

    当然,晾晒心灵只是一种设想,是不可能的,将来科技如何发达也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我们经常进行修身养性,经常像孔老人家说的那样“每日三省吾身”,广泛涉猎知识营养,也是可以达到晾晒心灵效果的。

    如果人的心地是透明的,没有不可示人的东西,说话办事也就能够襟怀坦荡。如果心底阴暗,心存块垒,说话就难免“话到嘴边留半句”,办事也难免藏头露尾、怕见天日。生活中,有许多心灵纯正无瑕的“君子”,他们堪称做人的楷模。

    前些天看刘少奇的传记,他说自己“生平所做,无事不可对人言”。一生之中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告人,也就是说全都可以公开,多么光明磊落!多么纯洁无瑕!刘老可谓是晾晒心灵的楷模。

    曾读过一篇介绍作家王蒙的文章,文中称王有一枚闲章,叫做“不设防”。他说:“我特别喜爱‘不设防’这三个字。不设防是由于胸怀坦荡,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没有见不得人的心计,什么都可以拉出来晒晒太阳。”他还进一步解释道:“再说人人都会感到一个不设防的人比较坦率真实诚信可靠,人们会宁愿去接近一个不设防从而暴露出不少弱点的人,而不愿意去轻信一个由于步步为营、城府森严、装模作样、摆臭架子,从而没有暴露任何问题,也没有表现过任何真情实感的人。人不可能以虚伪换得真情,不可能以严防获得信任。不设防还因为自信自身的基本品德、基本观点、基本立意、基本方略、基本态度,自信自己的境界、心术、学问、成色,直到动机与长远效果,都是经得住折腾,经得住晾晒,经得住推敲和考验的。”他主张,为了明朗的生活就要对万事万物采取一种光明、透明、敞开、开放的态度,永远不搞得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神神经经。

    “不设防”确实很好。光明磊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既不用设“保护层”,更不用穿“防弹衣”,岂不是省却了许多麻烦,也免除了许多烦恼!不过,“不设防”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心怀坦荡。心理阴暗,甚至阴暗到心怀鬼胎的地步,你就是再怎么要求他不设防也难。

    由于受到修养的深度和力度的局限,许多人的心灵还难以达到完全透明、纯真的程度,心灵的深处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龌龊和“黑点”,经常“拉出来晒晒太阳”,无疑是有好处的。经阳光晒过之后的心灵,会减少灰暗度,增加透明度。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

    晾晒心灵的过程,是增进修养、提高道德水平的过程。因为,能够晾晒心灵本身,就先让人不怕暴露缺点、弱点,不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丑。这是多大的锻炼,要不怎么说“无私才能无畏”呢!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