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读《守护正义——当代法官的知与行》有感
作者:寸正标   发布时间:2014-10-28 11:19:40


    近日,获赠《维护正义——当代法官的知与行》一书,欣喜万分。只要能腾出手来,就会捧书拜读。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深厚的学术思想与对当代法官如何践行和守护正义相结合的视角中所反映出的高级学术成果,深深被作者高远深邃的思想和唯美华丽的文风所吸引和折服。该书是作者多年的法学理论教育工作和多年法院审判执行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其主要内容是在当下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在依法治国大力推进过程中,立足于法院和法官实际对当代中国法官应当如何通过自己的知与行来践行和捍卫和守护正义的思考和探索,对当代中国法官(特别是年轻法官)如何践行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是一个法治“后发型”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思想才被逐渐的引进、倡导和践行,时至今日,这一过程不过也就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们国家的法治实践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对于那些西方法治发达的国家来讲,无疑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的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不停的在摸索、实践,以求取得能更快更好的促进法治进步和发展的“真经”,对此,无数的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汗水,中国的法学和法治的发展绝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中国现当代的法学和法治思想的原型基本上是来自于国外,如何在一个“朕即法也”人治思想浓厚以及讲究“礼制”社会规则背景下的大国生根发芽、开出艳丽的现代法治奇葩是一代又一代的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们工作的核心。当下中国,诸多事项正处在发展和变革的浪潮之中,国际化背景下传统和现代两种思想的冲突和博弈不断的冲刺着我们的眼球,逼迫着我们去学习、思考、甄别和选择。在传统中国法制思想和现代法治思想的不断的冲撞和融合的过程中,怎样得到辩证统一,法学家和法律实践工作者都在不断的探索。不可否认,传统思想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现代先进的法治思想又难以抗拒,这也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时出现了脱离。法学家倡导法治,紧跟潮流;实践工作者在现代法治思想的指导下却常常碰壁,法治实践的脚步无比沉重,充满了冲突、斗争和抉择。法官作为实践法治的领军群体,是中国法治能不能实现的关键,然而,也常常是传统和现代冲突的焦点。信仰法治不能动摇,但如何在传统法制背景下通过自己的知与行来实现法治是所有法官面临的重大考验。对此,《守护正义——当代法官的知与行》给出了答案。

    正如作者前言开篇所说:“大凡学过法律的人,都有做过法官的梦想。”而对于法官这样一个守护正义的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守护正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所有法官都应该但是又不一定都能够很好践行的问题。作为一名法官,作者也是一直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今《守护正义——当代法官的知与行》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法官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都给我作出了一个完美的诠释。该书一共分为十章,分别从法官的职业魅力、职业理念、职业思维、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执业文化、执业行为、职业技艺、职业保障以及职业教育十个与法官职业紧密相关的方面展开论述。十个章节的论述,已经基本包含了法官职业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这也得益于作者在多年的法院工作中对法官职业的深刻了解。法官职业的本性是什么?法官应该如何职业?法官职业的魅力何在并如何去更好的体现?法官如何形成良好的职业文化?法官职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遵守什么样的道德品行?法官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保障?……《守护正义——当代法官的知与行》中均有明确的回答。细细品读,还会发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解决或处理”,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结合法官职业的本质特征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就是说,结合法官职业本应具有的特征,对法官职业做了展望。读完本书,将来有着高度的职业信仰、有着高水平的职业技能、有着高度的职业魅力和形成厚实的职业文化的中国法官的整体职业风貌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中国法治昌盛之最好的体现。在阅读的过程中,笔者的用语行文让我十分感慨。学习法学以来,读过许多法学方面的专著、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大多就是语言的严肃和死板。然而,当我读本书的第一页开始,我就感觉到作者不仅在学术层面功力深厚,在注重语言的表达方面也别具特色。大致说来有这样的感觉:首先是语言表达十分精准,每一句都直击主题、一针见血;其次是语言精练,虽然表达精准,但是所有的语言都是经过提炼的,毫不繁复;第三就是采用“活语言”,行文所采用的语言不呆板,读起来就像是一位有道高人在述讲真理,娓娓道来。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与那些过于讲究法律逻辑思维的法学论著相比,书中每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言简意赅。整本书的写作基调与成熟的内容相结合之后则宛如深秋那种熟美,沉甸甸,却不张扬、不浮华。读完此书,不仅能接受其成熟的法学思想的熏陶,还能学习行文技巧、开阔视野、学会如何思考,而心态则会变得高远宁静。此书确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读完让人受益多多,难以尽数。

   (作者单位:云南省鹤庆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