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从“四不像”的悲剧想到的……
作者:史晓明   发布时间:2014-11-07 13:31:51


    十一长假期间,到山东一游,顺便游了读书人的鼻祖“孔圣人”的家乡——曲阜。在孔府一堵屏墙上画着一个“四不像”的怪物:龙头、狮尾、驴蹄、麒麟身。导游小姐解释说:“现实生活中本没有这种东西,是衍圣公为教育后代戒贪而想出来的。这种怪物经不住外界的诱惑,见宝就想夺,先后得了八种宝贝,但还不满足,张着血盆大口去吞太阳,结果掉进汪洋大海送了性命。”

    听了导游介绍,我想起与此相类似的一则寓言,说的是一只老鼠掉进米桶里,从此吃了睡,睡了吃,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期间,老鼠也意识到这样下去会出问题,米桶也提醒老鼠要留下后路,可是老鼠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实在不舍离去。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老鼠发现米桶已经见了底,看着高不可攀的米桶和发福的身体,它非常惊慌和后悔,并拼命咬桶底,企图逃命,但徒劳无功。老鼠吃完桶底的大米后不久,便在饥饿和绝望中死去。

    听了导游讲解,再想想这则寓言,初时感觉好笑,后细思索,联系到当前的反腐倡廉教育,觉得寓意颇深,是啊,贪得无厌者的坟墓往往是由自己的贪欲一天天掘成的。

    人生在世,也会遇到各种诱惑:美味佳肴、甜言蜜语、金钱物质、安逸享乐以及美色等等。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诱惑面前,廉者与贪者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廉者,见肴不馋、见物不占、见钱不贪、见色不迷。古人在这方面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借鉴。《韩非子》载,鲁国丞相公仪休喜欢吃鱼,但国中许多人争先恐后买鱼送他,他却一概不收。其弟感到奇怪,问他拒收的原因。公仪休回答,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收别人的鱼。一旦收下了,就得徇私枉法替别人办事,徇私枉法就难免会丢了相位,丢了相位自己想吃鱼也买不起了。在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样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毛泽东的简朴生活,吉鸿昌的“不许发财”、谢觉哉的“廉洁是宝”等等,这些对于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仍有着深刻的教育启迪意义。而贪者,见色就迷,一步一步地滑向了贪欲之壑,结果落得与“四不像”和那只贪吃的老鼠同样的结局。据载,湖北省某市原公安局局长王某,尝到包工头送给他的2000元红包的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美金、戒指、汽车、洋房什么都想要,成了卡、拿、要的主儿,结果东窗事发,陷入囹圄之中方始悔恨不已。

    近翻史籍,看到一则轶事,说的是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宝玉,就把它献给大臣子罕。子罕坚辞不受。献玉人说:“我已请几个行家看过,确实是宝玉才拿来献你的。”子罕说:“我是把不贪作为宝的,你是把玉作为宝的。你如果把宝玉给了我,咱们两个人都失掉了宝,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宝。”

     这个故事真可谓是振聋发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党员干部将面临着更多、更严峻的考验。如何在考验面前立于不败之地?窃以为,子罕的“不贪”,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廉洁自律”活动有许多良好的启迪。

    “不贪”就是戒贪,而要做到戒贪,第一就要做到坚持学习。学习能增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心不动于名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只要培养了“不贪为宝”的高尚思想和道德情操,任何“宝物”都会失去它的“魔力”。

    还要“慎初”,把住“第一次”。凡事都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不开“第一次”的口子,不在“下不为例”中自我安慰,坚固的思想防线就不会被突破。君子持身,当如泰山九鼎,任凭江翻海倒亦砥柱屹然,阴风四起亦皓月朗然。党员干部做到了慎初,也就把住了良好的操守,在群众的心目中,也就如泰山九鼎受到景仰。

    同时,还要“知惧”,就是要警钟长鸣。“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做官有了惧怕心理,就不敢狂贪乱拿,腐化糜烂。如果能时刻想到腐败落马之后的悲惨结局,就会像子罕拒玉、公仪休拒鱼一样自觉防“腐”杜渐。可以设想,假如那只贪吃的老鼠想到米桶的米吃空跳不出来饿死的“沉痛”后果,恐怕也不会贪的无厌地狂吃海喝,落的个葬身米桶的下场。

    当今社会,每一名司法工作人员,需要面对更多的诱惑,经受更多的考验,所以要筑就更牢的思想道德防线,坚决戒贪,做到坚持学习、慎初、知惧,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真正戒贪,如此这般,才无愧于“法官”这个崇高称谓!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