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次未知的旅行
作者:李雯 发布时间:2014-11-10 15:03:22
和“战友”一起,扛着很重的行李,坐上了夜里十点开往北京的火车。想到每天在学校从宿舍楼走去一号食堂要两首歌的时间,去教学楼是三首半歌的时间,如今从芜湖这座城去往北京那座城则需要六部标准电影外加上120首轻快歌曲的车程。 坐火车的感觉很奇妙,离开一个你熟知的圈子,奔向另一个你陌生的地盘。你不知道未来的十多个小时,或者几十小时会发生些什么,但你断定,一定会发生些什么。身边的人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和你一起登上这辆火车,或者与你有三言两语,或者是高谈阔论。但下了火车,便是各自奔波,口中说着再见,一辈子恐怕也难再见。 白天坐火车,我自然会把头朝向窗外。看着窗外的景色像流水一样急不可待地向我的身后流去,让人怀疑身后是片景色积聚的大海洋。到了晚上,如果睡不着,就只能数着车站过夜了。 车厢内正呢喃着《星星点灯》、《水手》等歌曲。在九零年代,这两首歌红透了大江南北,歌词中积极、乐观的精神曾感动了无数人。如今再次听到熟悉的旋律,脑海里怀旧的情绪奔腾呼啸,却发现对于九零年代我实在有点记不起来了。只记得那时候的冬天雪还很大,苍茫茫的,平日里一望无垠的鳌峰公园会一夜之间变成一场盛大的冰雕节。 火车还在前行,但窗外的景象已经让我们大致明白离芜湖越来越远,而离我们的那份新经历越来越近。是谁说过,未知的东西是最可怕的。这趟北京之行是未知的,后天即将参加的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面试也是未知的,但我同样知道,畏惧是最没有用的东西。这个刹那,耳边传来《水手》这样的歌,那坚强有力的歌词就像起搏器,一次次击打我的心。它告诉我,奇迹是用来被创造而不是用来信仰的,我必须用努力换来一个不是梦的明天 。 显然,凝视着窗外的夜色发怔不足以消磨接下来的十多个小时,于是我抽出了几本关于旅行的书。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带着我的旅行书出发吧。 我想去西班牙,去参观巴洛克式的建筑,去欣赏热情奔放的弗朗明戈,去体会唐吉可德的骑士遗风。 我想奔驰在辽阔的非洲草原上,去向奔跑的雄狮,成群的大象和斑马问好,去瞭望《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我想去听,听以色列的孩子用阿拉伯语向我打招呼,听巴勒斯坦的儿童用希伯来语向我问好。在希伯来语中,“你好”和“和平”是同一个词,那会让我觉得世界充满希望。 人生是条路,不管有没有机会周游世界,你始终在路上。 果然夜的静谧总能牵起足够多的思绪,我找出日记本想记上几笔。说是日记本,其实也不算,无事时总爱把生活里的点滴记在日记里,没有时间的局限,有话说的时候就记上一笔。里面有整页无聊时抄默的英文单词,也有偶尔灵光一现的奇思妙想。 手中摊开的那一页上,第一句是:“晚自习,教室里的灯光很温馨,所有的同学埋着头,齐刷刷地低成四十五度角,凝重的空气笼罩在上头,似乎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高三那个时候和大学其实很相似,日子是滑过去的,而不是走过去的。晚上一两点闭眼的时候会觉得好像才刚刚开始睁眼过。 刚进高中的时候,觉得高考是那么遥远,高三时却不得不叹息,就是这样一件觉得那么遥远的事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近了。同样的,就业或考研,这件我以前觉得那么不可及的事情,如今还不是一样无声无息接近了。前面的时光不断被后面的时光一层层覆盖,但过去的那些场景却从未被覆盖地褪去颜色,并被反复的拿出来,像被老人一遍遍擦拭的相框一样明亮而清晰,进而唤起曾经紧握过的梦想。生活中最少不了的就是梦想,抽去了梦想,生活只是口干枯的老井,老的连水都涩了。 本以为会一觉到站的,结果刚到天津就醒了。拉开窗帘,日头比我还懒,斜斜的躺在地平线上,倦滞的像部古老的风景画。远方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着与江南不同的感觉,土地里渗透着北方的夯实与厚重。再过一阵子,当南风吹起,这片土地将正式的迎接春日的来临。 阳光渐强,我拉上窗帘。疲惫中,我更加坚定了我千里之外的梦想——北京。还有两个小时就要到北京了,我将和我的“战友”,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那座城:“早安,北京”。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