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梦才不平凡
作者:戴礼文 发布时间:2014-11-12 09:46:52
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怀揣着梦想的人,鞭策着一个又一个追梦的人。因人而异,职业不同,信仰不同,也有了异样梦想,不懈的追求,一生的坚守,永恒的释放,才会有落脚点。或许这就是我观看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首部微纪录电影《追梦法官》的直观感受。 原生态、老中青、法官……一连串的词语活跃在脑海里,顿然有了思维的暂停;“平凡”、“成长”、“牵挂”、“包容”、“担当”一系列孕育追梦人的心灵神会留在脑海里,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平凡的岗位,做着不平凡的事,是他们坚守天平下,默默地工作着,一词“勤奋”、“奉献”、“追求”……,远远不能形容他们了。 那,又是什么才是他们最真实的表达,我想是信仰。曾经一个法学家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正是有了一批又一批的信仰法律的人,我们国家的法治进程才能提速,而法官就是其中之一,影片中他们就是其中之一的人。他们虽各处一地,却忙碌着完成法律赋予的使命,或调解,或送达,或开庭,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丝后悔。有了同样的信仰,让他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给人动力,让人充沛,与他们奋进。 他们又能给我们什么?无疑是榜样。仔细寻找身边的人,总能找到他们的影子,有他们的闪光点。曾几何时,云南省元阳县人民法院的代成平法官也正是与他们一样,曾是“全国优秀法官”、云南“十佳法官”,感人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或调解纠纷,或化解矛盾,带上国徽,牵着一匹马,行走在村寨中,他的身影总是穿梭在人民群众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公正的判案,务实的作风,赢得了边疆山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尤其是他的艰苦奋斗精神,扎根审判工作最基层,一待就是20多年,形成了一种昂扬向上且可赞可叹的“马背上的法庭精神”。现在法院各种装备条件好了,村寨间的交通也改善了,我们反而是下乡少了,去了也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这值得我们深思。无论什么时候,条件怎么变,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决不能缩水变形。 邓兴、蔡磊、子宏笔、罗连书、杜跃林他们就是这样做到的,共同勾画出司法为民的新篇章,这又尝不是呢? 借此再证实,我们再回到《追梦法官》影片中,本片是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历史上第一部微电影,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学群题写片名。剧组深入到怒江、大理、昆明基层进行实地采访、深度挖掘,十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摄制组行程近4000公里进行拍摄,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制作,并邀请相关人士及法官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可见,影片来源于基层、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我们追梦人最实实在在的真实写照,不管是从典型人物的选取、拍摄视角的架构,还是特写描绘的创新,都为我们云南法院文化建设树立了一面旗帜和典范, 我是来自一个基层宣传战线上的一名干警,笔者多年跟随法官下乡办案,深知《追梦法官》镜头下的一件件案件,一趟趟往返,田间地旁,村寨院落,法官们点滴言行举止,让云南边疆群众切身感受了司法的温暖和关怀,见证了这些祖国边疆最基层的法官立足边疆,默默奉献的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这样的法治文化才是云南法官的真实写照提炼出来的好作品! 这样深入最基层拍摄出来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这样贴近生活拍摄出来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这样敢于打破模式拍摄出来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这样脸谱化拍摄出来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我觉得《追梦法官》就是这样的作品。 是的,“在法官们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平凡的梦,成长的梦,牵挂的梦,担当的梦,和谐的梦,每一个微小平凡的人生梦”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一个不平凡的梦,也只有他们的心中一直有个梦,永远还未停止,仍然不断地穿梭在天平下,激励着一个又一个追梦法官,汇聚成了我们心中的大大的法治之梦,也只有他们有了梦而才显得不平凡。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