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作者:陈忠强   发布时间:2014-11-13 13:23:04


    今年三月以来,南方的天气阴沉沉的,阴雨天“赖”在广西已有十多天了,虽然潮湿得让人有些难受,但外面的世界正在变化,一些不知名的树木正在含苞抽芽,一些花已经开了,在这持续的绵绵阴雨中,我们正在接近马年的春天。天气阴沉潮湿让人有些难受,但我们的工作生活不能被阴雨天影响,生活该炫的时候就不要遮掩,该实地勘验、调查取证、上门巡回审理的,一切均依次进行,有条不紊。

    3月11日早上,我和书记员小覃要到离宜州市区约40多公里的龙头乡某屯调解一起相邻纠纷案。龙头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乡道弯多坡陡,路面湿滑和雨雾笼罩,车行缓慢,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才到达目的地,站在该屯的坳口上,放眼望去,弥漫在雾气中的村屯宛如“人间仙境”。

    黄江与黄伟系同胞兄弟,兄弟分家析产后,老大黄江一直在祖房居住。2009年3月,老二黄伟在离祖房4米的右边建新房另住。两家将该4米间距打通成道路共同通行,建新房时兄弟协商,由黄伟负责解决黄江家向南的排水和通行问题。黄伟称工作太忙,此通行问题一直耽搁很久,兄弟间便有了怨气。

    2013年5月,黄伟又将木头等杂物推放在共同通行的通道上,影响了黄江一家的通行,妯娌之间遂相互指桑骂槐,矛盾逐渐升级,12月,黄伟在通道上砌起一堵墙将通道堵死,兄弟间已不顾手足之情,形同陌路。

    龙头乡人民政府联系该村的韦副乡长、村委会干部多次到兄弟俩家中进行调解,黄伟扬言:“杀了我都行,打通此路不可能,老死不相往来”。

    无奈之下,黄江将黄伟告上宜州市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被告黄伟拆除共用通道上的石墙和障碍物,恢复通行原状。

    我对此案进行认真的研究,认为双方毕竟是同胞兄弟,为了不使家庭矛盾激化,我决定到现场进行巡回调解。我邀请村中心小学的卢校长和村委韦主任一同前往。

    我把兄弟俩召集到村民小组组长家里,我从古今中外、临近村屯相类似的案例、从伦理道德到亲情友情、从兄弟手足到邻里乡亲、从法律法规到公序良俗,在不知不觉间,几个小时过去了,兄弟俩在静默,香烟一支连着一支烧着,烟味充斥各个角落。

   “我们村几年来没有出现打架斗殴、偷鸡摸狗、坑蒙拐骗等各种不良现象发生,各家各户都在安心生产、想方设法走上致富的路子,家庭和睦了,社会大家庭才稳定。从古至今,别人都是修路给人走,为的是积善积德,堵路是损阴功、挨千人骂、万人指后背、死后进不了祖宗台的。兄弟间有矛盾,好好协商解决,用堵路的方法只能受到全屯父老乡亲的耻笑。”村委韦主任情绪有些激动,讲话一浪高过一浪,好象讲给全屯的人听。

    卢校长从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开始谈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从古谈到今,不时加上古今兄弟相残的故事,象说书人一样娓娓道来,兄弟俩虔诚地听着,好象一对听话的小学生。“当年我教你们做人的道理,要与人为善,团结互助,你们可能全部丢到龙江河了,同胞兄弟都不和,妄谈与其他人,难道你们不觉得害臊?”原来卢校长曾在小学教过他们。

    在座的本村组长、三个70多岁的屯中老者在旁“帮腔”,兄弟间的坚冰终于松动。

    黄伟说道:“谁叫大哥将我告上法院,把家里的事情传到乡里,我实在没有面子,也影响到家里人,全家人在村里都抬不起头。有这种事,我儿子以后找媳妇都困难,别人嫌弃”。

    坐在一旁的黄江忙说:“我对不起阿弟,有事兄弟俩没有坐下来好好协商,造成误会较深,作为大哥我有责任,我作为老大也有错的地方,请阿弟原谅,世人都说兄弟不怕多,何况我们是亲兄弟呢。”

   “大哥,我错了,我现在就去把那堵墙拆了。”

   “我现在就写撤诉书”,兄弟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我想,其实有些时候,兄弟之间也需要时间沟通,彼此交流一下生活的心得,哪怕只是见面微微一笑,点点头,也能打通双方的“心墙”。

    返城的路上,天空晴朗,空气清新,令人心况神怡,“今天多得卢校长、韦主任、各位族老的鼎力相助,兄弟间的坚冰终融化,此案以原告撤诉而结案,我顶有成就感的。”书记员小覃感叹地说。

   “只要我们多想一些办法,诚心诚意去做事,矛盾总会消弭,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我们下来办案,不仅减轻当事人的诉累,还给当地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一举多得,效果良好,何乐而不为呢!”我爽朗地答道。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法官只要把当事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时时处处替他们着想,真心实意为他们解难,把工作做深做透、做实做细,天下哪有解不开的结,百姓利益无小事,这是我们法官的宗旨。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宜州市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