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枕着夜莺入眠
作者:梁禹东 发布时间:2014-11-19 08:45:19
徐燕谋先生曾有一句佳言:“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北海、西山,自然之美,楚楚堪怜,可我却偏偏独爱这奇书,一语说中了读书人对书的痴迷之情。 读书需要一种心境。安详的心、空灵又而旖旎美妙的境界,以及静谧的环境,都必不可少。在那样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心灵就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抑或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心底间熨过,熨平心灵里的每一条褶皱。 读书需要择机待时。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躁不可读书,灵魂纷乱不可读书。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仿佛人于树下禅定,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无一入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 想起一位伟人青年时锤炼自己,专拣市声嘈杂之处读书,我常激赏赞叹这种大境界,此非常人所能修得。看来,片刻宁静,一室温馨,对于一个读书人是何等重要。求生存的匆促步履,打乱了众生心灵的止水。爱于时光的余白处,慵读几页书,犒赏一下干渴的灵魂,可是家务劳动、友人来访、子女教育以及电视喇叭的聒噪,使你无处躲藏。日常的喧嚣里,早已不进须臾的宁静。 所以,深夜是最宜于读书的时候。这时,人已去,茶已凉,片刻之前还热闹非凡的斗室骤然阒寂。家人睡熟,喋喋不休的电视也早已哑然无声。月华似水,佳期如梦,捻亮床头一盏青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罗埝掩住半个身子就可以了。 书最好是已挑选过,就放在枕下,不必从书架上查取。用不着书签指路,一下就能翻到要看的地方,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这个动作就该像手巧的售货员取货一样娴熟。不紧不慢,接着昨天的看,若是情节极佳的小说,可以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若是散文,品上几篇也就够了,不必太多。像少年时读书那样,不眨眼看到明天,是不可能的。因为明天一早,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待着我。学生时代焚膏继晷的苦读对我来说已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移。不再去想那些,用宁静的读书为每日的繁忙画上一个优雅的休止符,已经令我感到自豪,哪怕只读三五页,也已满足,关键是活得一分安然的心境,心甘情愿地做精神麦田里最后的守望者。 书读多了,也会累眼,但怡心。所以,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敞开窗子,揉揉眼,嗅一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刷拉拉作响,把书页一起翻得刷拉拉作响。疲倦时,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窗外的园田被早下的霜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叫我掌灯夜读。 如果拿我身边的枕头比作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了。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做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做泥了。 这十几年来,不管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辛弃疾的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古诗词就是我枕畔的《圣经》。 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书,一叠叠诗,就像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它们清新、湿润,宛如上天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月色。 在这样的月色中,轻轻合上书本,塞于枕下,如枕着夜莺入眠,酣然入梦,岁月静好。 (作者单位:广西靖西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