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心中的“秋雨”
作者:刘建民   发布时间:2014-12-05 08:34:56


    早晨起床,推开窗子一看,天空中丝丝渺渺的秋雨飘落下来,阵阵凉意沁入心间。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雨,它不像春雨那样细腻温柔,润物无声,也不像夏雨那样般豪爽澎湃,荡漾喧哗,却是如此地宁静、典雅。也许是自己生于乡野的缘故,对于大自然的雨水,最为敏感,也满怀感激。就像这秋雨,它虽让人伤感,却给人清凉温润,让人心生怜爱。

    作为男子,我时常把秋雨想像成顾盼生辉的少女在舞蹈,她们的舞步时而齐整,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出变化多端的情感体验。我曾经长久的站在雨中,没穿雨衣,也不戴斗笠,就那么光着脑袋看雨丝像千万枚羽箭向我袭来。我甚至将双手合掌,伸向雨中,耐心等待,看手心里的水一点点积聚起来,让我可以自饮,让我可以赠人,赠给我所思念的人。此时我似乎听到了李商隐在秋雨中唱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夜雨寄北》唱出了多少离人的心声,慰藉了多少孤独的心灵!原来这雨丝就是情丝,斩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雨使人变得敏感而脆弱,多情而感伤。

    古人讲,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女子伤春,无非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落寞与孤独。男子悲秋更甚,有更深的情怀,是见到万木萧瑟,满地黄花,乱红飘零时的感时伤己。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悲凉感更为深刻而沉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如果再赶上凄风冷雨,那更是“已是秋深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其实,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不光对秋雨情有独钟,对秋天也是爱之切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唯有秋色能让我们的眼睛、心灵在四季的轮回里,感受到沉稳、成熟。这就如同我热爱写作一样,甘于忍受寂寞,为心中的梦想发愤图强,不管成成功与否,最起码我之拼搏过——快乐时,我写,把一个快乐放大成千万个幸福分享给别人;悲伤时,我写,把一万个悲伤压宿成零个疼痛留在自己的心中。

    凝望着窗外似烟似雾秋雨,仿佛倾听灵魂的对话,体验真情的奔泻,期待心灵的遥相呼应,感受年华的淙淙流淌。许多细腻的感情都会随着雨珠落地,裂溅开来,历历在目却又模糊不清。记得多年前的一个秋雨天,我人生中拥有的第一枝钢笔丢失在乡间的小路上了。许多年后,我才悟出这原来是一种吉兆。那枝遗落在草丛和泥土中的笔,吸足了泥土草木的气息,天地之间的灵气,在我如今的笔中化作清澈透亮的涓涓细流淌出来,使我的创作灵感不至于变得干涸。正是用那枝笔,我写下了少年时代最初的稚嫩文字。那些文字,现在当然早已湮没于时光,在人生的变迁中荡然无存。但我曾经怀着一颗怎样的痴心,长久地凝视着写在纸上的文字,看新鲜的墨汁渐渐干燥,颜色也由蓝而黑,终于变成一种固定的、经久不褪的东西,成为内在生命的一种呈现形式。家乡水平如镜的方块形稻田和那些方格的稿笺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弯腰于稻田和俯身于稿笺,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呕心沥血的耕耘,但我最终选择了稿笺而不是稻田来消磨我漫长的一生,却并非出于偶然,倒更像是天意注定。如今我对于遗失的那枝钢笔,怀着的不是惋惜而是感激之情了。我知道,一个有思想人仅仅靠吸取墨水是写不出任何有生命的作品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二十九载青丝长,正宜散发弄扁舟。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