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良知司法和偏执私欲
作者:刘欢 发布时间:2014-12-05 13:34:23
一卷隐匿在受害书记员车上的录音带,最后被耐心、细致的公设辩护人凯瑟琳莱利在案件一筹莫展、裹足不前时发现,作为关键性证据,让事实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同时,也把《铁律柔情》这部影片的庭审情节推向高潮。 影片主要讲述了由女书记员凶杀案所引出的司法丑闻,剑指美国的司法制度。躲藏在现场隐秘处的流离失所的游民卡尔韦恩安德森被警方搜查了出来,指控为谋杀的最大嫌疑犯。莱利受命为安德森辩护,提供有关的刑事法律援助。会见犯罪嫌疑人,陪审团人员的筛选,证人出庭作证,交叉质询,申请延期审理等围绕这个案件的大量审判篇幅描述,在很好地展现了美国刑事案件司法程序的运转流程的同时,更凸显出了司法良知与偏执私欲的碰撞和较量。尤其是在录音带播出后,查尔斯罗威尔法官带有沉重忏悔的一段话,深夜下敲打着每个法律人的心灵,催人省思。 良知与私欲的较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何职业都有特定范围的道德规则,任何群体也都会面临着或大或小的诱惑,选择的天平倾向哪端,往往是一念之间。罗威尔法官不堪内心强烈的罪恶感,开枪自杀以求获得灵魂的平静,而庭审之上,高居审判席位的海姆斯法官,司法良知却在与私欲的搏斗中败下阵来,为了保住仕途的平步青云,不仅残忍杀害女书记员,还千方百计、费劲心思阻挠公设辩护人凯瑟琳莱利探寻案件的真相。此外,庭审中其他角色的渲染,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一话题的有意映衬。代表美国政府对犯罪嫌疑人安德森提起公诉的检察官,在打着自己入主白宫的如意算盘;陪审团成员之一的沙杰,是一名国会顾问,到处忙碌着自身的政治游说工作,为了能在投票表决上获得胜利,不惜同半老徐娘的女议员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却又慎重对待自己作为陪审员的神圣一票,暗中积极帮助辩护律师莱利搜集案件相关证据;辩护律师莱利也曾因无法找到有利证据,遭遇重重困难消极抱怨,但最终还是恪守职业操守,坚决为无辜的当事人辩护,还其以清白。 司法良知是司法者职业道德的根本核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灵魂和保障,也是法律精神和法律信仰的重要体现。一个对法律条文了然于胸,专业技能出类拔萃,但缺少司法良知的法官,只能说是法律的操作手、搬运工,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官。因为,他首先无法在内心对自己形成道德审判。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法官的权威来自于法律公平、公正的价值投射,以及因此而生的民众由衷信服。而胸怀崇高的道德法则则是有效实现这个过程的不二法门。奥地利法学家埃里希说:“除了法官的人格外,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保证实现正义。” 司法良知即为法官人格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只愿意把财产、自由、生命交由一个品行高尚、清廉正直的人居中裁断,他当是善良的、悲悯的、理性的和审慎的。失此,法官神圣而庄严的法律光环就会黯然失色,空虚的内心也终会被欲望和利益填埋。 凶手竟然是主审法官,带有讽刺意味的同时不禁又令人思考:那个被国家法律赋予无上权威的裁断是非、布施正义的审判者,法袍背后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情感,有思想,也有欲望和顾忌以及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他们缺少法律良知意识,受损的不仅仅是个案的正义,还有国家的司法公信。人是自私的,追逐于私欲的满足,野心的膨胀是其本性,然而一旦走向偏执,就注定会付出沉痛的代价。泯灭司法良知的海姆斯法官醉心于前路的美好,遮盖了秉守司法正义的初衷,全然不顾一步步濒临深渊的后果,导致前途断送,还面临着一级谋杀罪的指控。或许这也是现实中一部分人的影子,他们虽然身穿法袍,却心无法律信仰;他们虽然滔滔不绝、高谈阔论着法律条文,却未树司法良知,这样一旦诱惑袭来,“私欲”就张满了口袋,司法权力在他们手里就很容易变成牟利的工具。真正的法官应该是视司法荣誉重于生命的,“毕生追求于法律与真相”是他们最高的殊荣。这部影片,陪审团的作用也从侧面说明了良知因素在司法运行中对排除私欲干扰的贡献。美国的司法陪审团制度设立的初衷之一就是引入普通民众最朴素、最直观、最真实的良知评断,以防精英化、专业化思维下的知识分子的偏见和司法专断。 罗威尔法官伸张正义一举对司法良知的唤醒与海姆斯法官私欲偏执下的最终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法律群体中的执业者更多的是对权力的嗜崇,对金钱的痴迷,而不是对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的坚守,那将是法治社会最大的不幸和悲哀! (作者单位:安徽省祁门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