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关于法治,关于理想
作者:孔令海   发布时间:2014-12-08 09:12:20


    最近听郝云的两首歌《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和《活着》,感触颇深。歌曲内容很实在,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复杂旋律,就用吉他弹奏着唱出一个普通青年在大城市对生活、理想的感悟。你且看:

    累了站在高楼上

    看着地上的小蚂蚁

    他们的头很大

    他们的腿很细

    他们拿着苹果手机

    他们穿着耐克阿迪

    上班就要迟到了

    他们很着急

    我那可怜的吉普车

    很久没爬山也没过河

    他在这个城市里

    过的很压抑

    虽然他什么都没说

    但我知道他很难过

    再听他说:

    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儿

    汗……

    我又想到了现实的生活

    更汗……

    当我看到人们都在忙碌着

    背上有点凉

    心里有点忧伤

    看看这些年我也没什么变化

    年龄不停的长

    心里有点慌张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问题不少

    我的生活越来越浮躁

    没有时间弹琴看书

    没有时间享受孤独

    最近突然没什么灵感

    一心只想着怎么去挣钱

    可做起来哪有说的那么简单

    一年到头来

    我还是一个穷光蛋

    可不是唱出我们这些广大普通青年的心声。于是,我也突然想到自己当下,想到理想这个词。虽然以这个年纪,再谈理想总感觉不伦不类,甚至说出来都觉可笑。因为上次正儿八经把理想挂在嘴边还是近20年前的小学课堂吧,当年的你作文里信誓旦旦地写下“我的理想是当名**,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云云。现在的你每日操劳,或为生计,或为家庭,或为名,或为利。但是说为了理想做这做那的人,少了。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有些畸形的社会里,成功的定义往往被限定在钱的多寡和名的大小。

    说实话,有时理想是件无影无形的事情,会让我们饿着肚子,空谈理想一定会饿死。理想不能只是空中楼阁,温饱线上的人,你跟他谈论估计只会换来白眼和拳头,填饱了肚子,我们才更有力量去谈它。

    可是,当我们拼命读书、拼命找工作解决了温饱后,到头来发现谈论理想来依然不那么容易。为什么?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变了。对,就是在这个价值观有些畸形的社会里,我们的理想或多或少变了,我们甚至也不谈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这个词了。

    你看,曾被认为纯洁的大学象牙塔里,耐心坐冷板凳研究学术的学者少了,作弊抄袭混日子的人多了。他们曾经关于理想的作文里,应该也有“我要当名科学家”的吧。

    你看,曾被病人尊称的白衣天使们,喊得越来越少了,在媒体里、在新闻里被曝光各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却多了。他们曾经写下成为医生悬壶济世的理想时,难道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要面对这些吗?

    再说说我们这些肩负公正使命的法律人们,在日复一日日平凡甚至琐碎的工作中,在面对始终厚厚的案卷堆时,在被当事人误解甚至辱骂后,法治精神抑或信仰之光是否依然明亮如昔?

    或许你会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存在不少问题,有人的问题,也有制度的问题。你能单纯把责任简单归咎于个体吗?当然不能。你能说那些曾经有理想的人现在庸俗了吗?也不能如此简单下结论。理想本来就是脱离功利的、超越物质现实的高尚的存在,有理想意味着,你不计利害地付出,不单纯为自己,而是为更多的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切的生命。一句话,理想这个事物,你拥有简单,去实现艰难。当下大多数的年轻人自顾不暇,有多大力量去实现并捍卫曾经的理想呢?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如何生活的权利,不去苛责,甚至道德批判那些自身微弱的人保护自我的行为。

然而,当我们成长起来,手脚更有劲的时候,弱小不能再成为我们拒绝谈理想、担责任的挡箭牌。现实仍然骨感,现实仍有很多问题束缚你的手脚。但是不要忘了,问题如果没人推动解决,它就永远存在;现实虽然僵硬,但不是铁板一块。在“问题”的高墙前,你应该做的是——面对它,接受它,但千万不要变成它的一部分。正如崔健在《红旗下的蛋》中唱的:“现实像个石头 精神像个蛋  石头虽然坚硬   可蛋才是生命”。

    近年来各种社会矛盾冲突频频见诸报端,医患冲突、暴力袭警、幼儿园虐童事件等等,一再触动人们的神经、挑战人们的心理底线。有网友曾发出类似感叹“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部分民众道德的滑坡,实质上反映了当前大环境下法的缺失,无论是法的执行还是法律信仰层面。如果政府机关、社会团体能够依法办事,群众就不会存在对立情绪;如果民众对法律心存敬畏,人人都有规则意识,人与人的冲突就会诉诸法律而不是采取流血暴力等非理性方式。说到底,我们都不是局外人,遇到问题的“高墙”都有可能成为弱势一方。如果没有社会在政治、法律方面的整体推进,个人幸福是难以长久的。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稳定,最终都要由法治来保障。正如法学教授李德顺所说“有了法治这个后盾,我相信对一个很穷的人、地位很低的人也不会觉得弱势,也能活得理直气壮。”

    因此,无论是为己,为人,还是为国,身为法律人,法治的理想不能破灭。虽然法治是全民族的事情,但我们应担当更多的道义。纵使从人治到法治的每一步都有痛苦,或者不尽完美,但我们坚守成绩孜孜不倦。纵使大环境一时改变不了,就从改变小环境做起;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你多一份悲观,环境就多一份悲观”,学者熊培云曾如是说。我们每一个法律人每一次对人权的保障,就是对极权的贬抑;我们每一个法律人每坚守一环法治,中国的法治就前进一步。

    说一个身边的例子吧。一个大学同学从入学就喜欢文字,希望从事编辑出版,可是这行业近年不景气,在常人看来这是份收入低干活累还枯燥的差事。在考公为主旋律的大环境下,她经历了家人不理解、两次考研、求职碰壁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挫折,依然,选择坚持并从事这份职业。时至今日,我并不知道她取得如何大的成功,但我从她最近的一段状态里体会到她的快乐:想着去年的今日因为做着不情愿的事情在公交车后座上哭了一晚,大概被路人当做节日离家的感伤。但今年的此刻真是幸福爆了。虽然还是愚笨,但走着的我想说,这条路要一直走下去才好。当我看到这番话时,真心为之感动,理想,对于坚持的人来说,就是这么让人为之劳累,又让人为之着迷的存在。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一个世纪前,英国作家王尔德写如此感叹。如今这个世界,法律人亦是平凡人,但做着不平凡的事业。每一个平凡的法律人若能坚持心中的星光不灭,中国法治的前途就不会黯淡无光。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